王一鸣:我国传统产业已经达到了市场需求的峰值

首页    旧版    解读    王一鸣:我国传统产业已经达到了市场需求的峰值
创建时间:2018-09-07 14:38

来源:中国智库网

文:王一鸣,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党组成员、研究员


十九大报告提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那么什么是高质量发展?国研中心副主任王一鸣在8月25日的“2018年能源大转型高层论坛”上表示,高质量发展在经济学上没有标准的学术定义,其个人理解可以从微观、中观、宏观三个层面观察。

微观上指的是产品和服务的质量。王一鸣认为,在这方面,中国与国际先进水平还有很大的差距。中国速度是享誉世界的,但是中国质量尽管做了很多努力,但仍有差距。

中观层面主要是产业的价值链。原来主要是加工组装为主体,现在要提高研发、设计、标准、供应链管理、品牌等高价值链区段的比重。

宏观层面上主要是指国民经济的整体质量和效率,通常用全要素生产率来进行衡量。

王一鸣表示,高质量发展有三个特征。一是从数量追赶转向质量追赶。过去四十年,从短缺经济开始起步,现在这些缺口基本填满,几乎所有工业品的产能都相对过剩。但质量缺口依然很大,产品和服务的质量、价值链、生产效率都有很大空间,这个追赶过程大概还要用30多年。也就是说,估计到2050年,如果这三个层面都达到国际前沿水平,那中国的现代化,以及现代化国家就基本实现。

二是从规模扩张转向结构升级。为什么规模扩张不行了?因为传统产业已经达到了市场需求的峰值,或者是说物理的峰值。未来产业的发展模式,从过去的扩大规模为主,逐步转向提升产业的价值链为主,或者说从“铺摊子”为主到“上台阶”的过程。

三是过去从要素投入来驱动增长转向提高要素的生产率,这需要创新来驱动增长。过去的瓶颈多为交通瓶颈,电力瓶颈;现在说研发能力、创新能力,人力资本成为经济发展的最大瓶颈,各地都在抢人才。

 “我们未来提高生产效率,可谓任重道远。无论是劳动生产率还是全要素生产率,我们与国际的先进水平还有很大的差距。我们全要素生产率相当于美国的40%多一点,这是我们未来的差距。如果我们全要素生产率能够达到美国的水平的话,那么我们现代化也就基本实现了,这是我们未来的高质量发展要担负的使命。”王一鸣说。

王一鸣表示,转向高质量发展目前具备一定条件。首先,中国经济结构正发生深刻变化,消费正成为经济的第一动力,这为转向高质量提供了一个最基础的条件。

第二,中等收入群体规模的扩大,提供了市场驱动力。为什么?中等收入群体对商品和服务的品质和质量、品牌和性价比的偏好要比低收入群体高得多。所以,它会形成一个市场的倒逼力量,逼着企业提供更高质量的商品和服务。

第三,正在推进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创造条件。金融危机以后,全要素生产率出现了大幅度的回落。但是,最近两年又开始回升了,这体现了这种要素配置效率的改善,这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分不开的。

第四,这些年来科技创新还很活跃,为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技术的支撑。我国研发投入已经超过欧盟的平均水平了,独角兽企业的数量和代表性企业也进入了国际的前沿地带。

不过,王一鸣表示:“我们所说的关键还是要改革,提高资源配置效率。今年是改革开放40周年,我相信我们会在一些关键的领域里继续去推进改革,特别是产权制度和要素市场的配置改革,这会为提高资源配置效率来创造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