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施“科创民企”工程 助推黄石科创民企加速跑

首页    政策 ● 理论    理论研究    实施“科创民企”工程 助推黄石科创民企加速跑
创建时间:2024-02-04 17:11

       文/俞远汉

 

       2023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也是疫情防控取得重大决定性胜利、经济整体企稳好转的起步之年,必须主动把握国内外形势变化,主动融入新发展格局,稳科创企业的信心,强科创投入的决心,聚科创人才的人心,以科技创新支撑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以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推动加快建设武汉都市圈重要增长极。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的意见》指出,要支持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培育一批关键行业民营科技领军企业、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和创新能力强的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民营企业是科技创新的重要微观主体,科技创新是民营企业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为探索“两个健康”黄石模式,在实施“双传双推”和“清廉民企”工程的基础上,湖北省黄石市市委统战部调研组聚焦“科创民企”工程,通过样本企业调查、走访调研、专题座谈等方式,深刻分析了黄石民营企业科技创新现状及发展面临的四大瓶颈,并从梯度培育、协同创新和提质赋能等方面提出科创民企高质量发展的对策建议。

 

       科创民企发展具备良好的生态基础

       近年来,黄石市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做好新时代党的统一战线工作的重要思想和关于非公有制经济的重要论述,以全国推广试点为契机,构建党委统一领导相关部门各负其责的“一办七组”工作格局,民营经营主体科技创新生态环境优良,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智能装备等产业崛起壮大,全市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达22.73%。

       建立了“1+N”创新体系。坚持“领导小组议全局、协调机制抓日常、专项工作组抓专项”,研究解决民营经济统战领域重点难点问题。制定“创新活力之城黄金十条”“服务产业专才支持计划”“高层次人才校企共享计划”等创新政策,走出了一条科技支撑产业转型和高质量发展特色创新之路,连续两年科技创新生态指数进入全国百强。

       塑造了多层次区域创新布局。在全省率先开启创新活力之城建设,2022年获批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在全省率先融入光谷科创大走廊,有效链接先进地区的创新要素资源,促进科研成果的本地转化和产业化落地。

       构筑了多梯度科技企业培育体系。构建了“科技型初创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科技领军企业”梯度培育链和“科创新物种”企业梯度培育体系,设立了10亿元的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引导基金、1亿元的产业人才创新创业基金、5000万元的科技信贷风险补偿资金池。已入库科技型中小企业1572家,其中民企1563家;有高新技术企业586家,其中民企561家;37家企业入选省“瞪羚”企业,其中民企36家,4家民企入选省高新技术企业百强。

       搭建了高水平科技创新平台。全市建有创新创业平台50家,其中国家级9家、省级32家,在孵企业超过1400家;建有产业技术研究院11家(省级3家),规上制造业企业研发机构“全覆盖”,建成市级以上平台466家,其中省级以上平台208家(国家级23家)。500多家企业与200多所高校院所建立科技合作关系。

 

       科创民企发展面临的四大瓶颈

       当前,黄石市民营企业通过科技自主创新为黄石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较大贡献,但基于科技创新现状,通过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实现民营企业“爬坡过坎”迈向高质量发展之路,仍存在以下发展瓶颈。

       发展质效不高。一是发展速度不快,全市民营企业经营主体7.45万户,入库科技型中小企业仅1572家、“四上”企业仅2320家,普遍规模小、资金实力弱、抗风险能力低。二是生存压力较大,不少企业在研发、产品测试、供应链、订单、交付、市场开拓等方面都面临着困难。三是技术困境掣肘,科技型中小企业普遍存在技术装备落后、技术创新人才匮乏等问题,产品科技含量低,市场竞争力差。

协同不畅。一是产学研协同创新层次不高,共建研发机构和产学研战略联盟等全方位、高层次的合作较少,较多中小企业在产学研协同创新方面还处于空白。二是成果转化协同创新效应不强,存在产学研用“两张皮”现象,协同创新效应未能充分发挥。三是科技市场服务系统缺位,技术中介机构不健全,网络化产学研协同创新体系未形成。

       资金不足。一是企业研发投入不足,根据抽样调查,25%的科技企业没有投入资金进行研发,投入研发企业中30%面临研发资金不足的问题,40%的企业表示需加大研发经费投入。二是企业融资渠道狭窄,“信用贷款少、可抵押物少、抵押率低”成为困扰企业的“慢性病”。三是缺乏统一的金融服务平台,银企双方信息不对称、不对等的问题突出。金融部门过多注重风险控制,对中小企业的放贷规模和进度与中小企业发展对资金的需求相比,仍有较大差距。

       人才短缺。一是高水平研发人员缺乏,存在“人才难求,人才难留”的问题。二是产业工人和技能人才支撑不足,制造业领军人才,电子信息、智能制造等专业人才缺口明显。三是就业结构性矛盾仍然较突出,留黄难、就业难、招工难、技工荒现象并存。

 

       科创民企高质量发展的建议及对策

       2023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也是疫情防控取得重大决定性胜利、经济整体企稳好转的起步之年,必须主动把握国内外形势变化,主动融入新发展格局,稳科创企业的信心,强科创投入的决心,聚科创人才的人心,以科技创新支撑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以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推动加快建设武汉都市圈重要增长极。

       第一,立足“四转”梯度培育,助推科创民企做多做活。

       综合考虑科技民营企业的成长性和规模性,坚持“政府引导、企业主导、分类指导、梯次发展”的原则,全周期扶持培育,持续增强创新创业动力,实现科创民企量质齐升。

支持“个转企”。建立全市重点个体工商户转型升级企业培育库,设置“个转企”绿色通道,简化登记手续,支持专利、商标、名称等权益承续。通过实施资金扶持、税费优惠、金融支持、社保扶持政策,鼓励引导个体工商户向现代企业转型升级,激发发展新动力。

       支持“小转规”。加强企业入规进限辅导,全面落实“小转规”“小转限”奖励政策和企业研发费用加计100%扣除政策,增强企业入规动力,推动“应转尽转”。推动符合条件的企业进入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库,推荐申报省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大力实施“小升高”计划,推动民营科技企业加快成长为高新技术企业。

       支持“规转股”。建立分层次、分行业、分梯队的企业股改后备资源库,支持拟上市企业加快股份制改造,帮助企业解决项目审批、土地房产变更、资产转让、税费减免、产权确认等问题,全方位降低企业改制成本。

       支持“股转上”。铺设科技企业快速上市通道,加大上市辅导力度,引导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加快推进科创板上市步伐。强化骨干龙头企业培育,聚焦重点产业,遴选一批成长性好、掌握核心技术、发展潜力大的高新技术企业、专精特新企业,精准施策、靶向服务,打造一批拥有自主核心知识产权和自主品牌、具有全球竞争力和知名度的“隐形冠军”、瞪羚企业和“独角兽”企业,支持对接多层次资本市场。

       第二,立足“四联”协同创新,服务科创民企自立自强。

       聚焦经济与科技融合、产业与学术融合、产品与市场融合,建立完善“企业出题、政府选题、协同解题”协同创新和融合发展机制,实现创新链产业链深度融合。

       支持民企“联靠”大战略。支持科创民企积极参与共建“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发展、长江中游城市群建设等国家重大战略,吸引民企参与武汉都市圈重大项目、重大工程、重大活动。建立黄石市线上产业链对接平台,为企业提供供需信息发布、浏览、查询等服务,更加精准、畅通、高效地对接上下游零部件供应商和产品目标客户,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的稳定性和竞争力。充分发挥商协会作用,围绕产业联盟、重点骨干企业、上下游配套企业和商贸服务平台企业,开展全链条全周期产业链供需对接交流,构筑互利共赢的产业链供应链合作体系。支持中小企业参加广交会、高交会、中国中小企业国际博览会等专业展会。

       支持民企“联挂”行业龙头。支持科创民企对接全国五百强企业、湖北百强企业和行业龙头企业,搭建大中小融通平台,促进科技中小企业固链强链。组织“国企带民企”“大手牵小手”对接活动,以“国企实力+民企活力”催生企业高质量发展新动能。支持行业龙头企业围绕主营业务,创新模式,建设一批专业化众创空间,服务实体经济发展。依托现有优势产业、龙头企业、高新技术企业,培育配套中小微企业,引进一批科技含量高的产业项目,优化产业链。

       支持民企“联姻”科研院校。支持协同科研攻关,征集行业龙头企业、专精特新企业、技术创新示范企业的创新需求和关键核心技术清单,建立“揭榜挂帅”机制,支持企业“出题”、院校答题,攻克产业共性问题。支持共建创新平台,鼓励支柱产业、优势特色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内的民营企业联合高校、科研院所、国有企业、社会服务机构等共建产业技术联盟、研发机构、科技成果转化基地等平台,加快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支持互聘校企导师,选聘高校技术专家到企业兼职,吸引企业管理及技术人才加盟高校导师队伍,实现校企双导师制人才培养。

       支持民企“联接”院士专家。引导产业链龙头企业、产业集群领军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建立院士专家工作站,促进高端人才智力和优质创新资源向科技创新、产业发展重点领域聚集。依托院士专家工作站柔性引进一批院士及其创新团队、高层次人才,开展项目合作、技术研发、人才培养,助推建立一批国家、省级研发平台和市级以上重点实验室,解决一批关键性技术问题。开展“院士专家黄石行”活动,吸引更多的院士、专家团队携带高科技项目来黄,开展科技成果转化和科技创新活动。

       第三,立足“四创”提质赋能,助推科创民企行稳致远。

       围绕民营企业发展的难点、堵点和痛点综合施策,不断创新体制机制、优化保障措施,为民营企业通过科技创新实现高质量发展纾难解困、靶向发力,提升民营企业发展韧性,持续释放发展活力,增强发展新动能。

       创新政策帮扶赋能。出台“一揽子”政策扶持,形成覆盖企业创新联合体建设、核心技术攻关、科技金融、人才招引、产业用地、产业融合创新等的发展“政策包”。发挥科技服务机构作用,面向高企、科技型中小企业加强政策宣贯、专家诊断咨询、科技成果对接、高端人才对接等创新服务。依托“大数据画像”精准服务,整合多部门企业创新数据资源,聚焦战略性支柱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发展需求,靶向供给创新资源。深化“亩均论英雄”改革,制定以税收贡献、研发投入为重点的科技企业招商引资奖励政策,落实“亩均效益”综合评价A类企业享受差别化电价、水价、用地、用能等优惠政策。

       创新金融服务模式赋能。完善以“首投、首贷、首保”为重点的科技投融资体系,形成科技创新与创业投资基金、银行信贷、融资担保、科技保险等各种金融方式深度结合的模式和机制。为科技民营企业提供知识产权质押、股权质押、信用贷款、科研设备抵押、科研用地抵押等全链条贷,探索运用“企业设备+知识产权”“股东房产+知识产权”“股权+知识产权”等质押融资,变“知产”为“资产”。进一步完善科技信贷风险补偿制度,整合科技型企业、金融机构等多方资源,举办科技金融投融资路演、融资对接活动。支持金融机构面向科技型中小微企业投放普惠性科技贷款,适当放宽不良贷款容忍度,进一步提高制造业贷款的比重。

       创新平台供给赋能。聚焦电子信息、新能源和智能网联汽车、高端装备等10条重要产业链,加强专业化、市场化技术转移服务机构建设,强化技术经纪人队伍建设。鼓励科技工作者创办科技型中小企业,加大创新创业经费投入力度,加强学会学术能力提升和科技工作者服务保障。设立创新创业基金,重点支持初创科技型企业创新发展。进一步发挥科创平台效能作用,借助院士专家的技术优势和团队资源,推进建站企业的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成功面市,为建站单位集聚、引进和培养科技创新人才。强化中小微企业创新券发放,坚持“应享尽享、应享快享”,降低创新创业成本。支持科技民营企业参与“中国创新创业大赛”等活动,弘扬创新创业文化。坚持科创与科普齐飞,加大科普专项经费投入,统筹科技类公共文化产品的有效供给,加快现代科技场馆体系和科普基地建设。

       创新人才引育机制赋能。“筑巢引凤”破解“招不来”问题。深入推进“新黄石人计划”“东楚英才计划”,完善人才引进、培养、激励机制。大力实施“高层次人才校企共享计划”“服务产业专才支持计划”、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倍增行动和实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专项、科技创新团队建设专项,大力引育产业紧缺人才。结合公共服务人员住房保障政策做好人才安居服务,用好人才基金、知识产权贷、科技贷,着力营造近悦远来的聚才生态。“搭建舞台”破解“用不上”问题。开展“百企千岗进校园”“百名专家进企业”行动,打通人才供需渠道;高规格高频率“办赛事”,鼓励支持职业技术院校、行业协会、龙头企业开展职业技能竞赛;大力推动企业与本地高职院校、技师学院开展“订单”培训,鼓励企业能工巧匠到学校授课;支持企业、院校设立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产业实训基地、产教融合实训基地。“提升待遇”破解“留不住”问题。鼓励企业完善“技高者多得”的收入体系,提高经济待遇,让“技能饭碗”香起来;重视在优秀产业工人中推选“两代表一委员”、劳动模范等,提高政治待遇,让“获得感”强起来。

       (作者系湖北省黄石市委常委、统战部部长)

 

       (责任编辑:曹原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