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经济发展重症需用猛药——解读《关于全面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的若干意见》
来源:刘奇洪
背景进入21世纪,国家连续出台了数十个区域经济发展规划,几乎涵盖了中国所有区域,对促进区域经济发展起到了指导作用。2003年国家对振兴东北等老工业基地作出了重大决策部署,东北经济发展也有了一定发展,但与全国及其他地区相比,东北经济发展重症并没有根本治愈,反而出现了加重症状。在全国经济进入新常态背景下,东北不仅以全国经济增长率“谷底”形式呈现,而且出现了居民“用脚”投票的恶果,成为了全国人口持续大规模输出区域。2020年是中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实现年,具有区位、交通、资源、产业、科教等优势的东北没有理由成为全国经济发展“塌陷区”。解决东北经济发展之问题,不仅要及时转入第二个疗程,而且还需对症用猛药;2016年4月公布的《关于全面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的若干意见》既是中国“四个全面”战略的具体实施措施和新常态下东北经济发展的指路明灯,也是根治东北经济发展重症的一剂良药。
体制机制创新,根治东北经济发展病因之根本
背景当前,东北遇到的经济问题,虽含经济发展周期问题,但主要是经济结构问题,因此,解决问题的根本途径需要通过改革开放,依靠体制机制创新释放来自社会各个级层的创新创业活力。第一,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作用,属于市场的归还市场,属于社会的归还社会,政府以法治政府、创新政府、廉洁政府、服务型政府为目标,进一步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建立和完善权力清单、责任清单、负面清单管理模式。第二,东北在经济体制上以国有经济为主,为此,需要在经济存量上进一步深化国资国企改革,通过发展混合所有制形式,释放国企活力,国企不仅要实现资本保值增值,还要转型升级,成为创新主体。第三,针对民营经济发展不足问题,要大力支持民营经济发展,进一步放宽民间资本投资领域尤其金融领域,支持民企参与国企改制,重组壮大一批主业突出、核心竞争力强的民营企业集团和龙头企业。第四,针对东北特殊遗留问题,推进国企厂办大集体和社会职能、林场和林业城市转型、农垦系统改革发展等重点专项领域改革。第五,发挥东北特殊区位优势,主动融入、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建设战略,推进中蒙俄经济走廊建设,加强东北振兴与俄远东开发战略衔接,选择适宜地区建设中韩国际合作示范区,推进共建中日经济和产业合作平台,推动对欧美等国家(地区)相关合作机制和平台建设。第六,对接京津冀长江经济带等,构建区域合作新格局。
经济结构调整,根治东北经济发展病因之关键
背景在适应新常态背景下,根治东北经济发展病因关键是加快结构性调整。第一,对存量优势产业提质增效,抓住“中国制造2025”战略机遇,提高装备制造、原材料、国防科工等存量优势产业核心竞争力,通过工业化与信息化高度融合,促进产业向高端化、集聚化、智能化升级。第二,积极培育新产业新业态,大力促进产业多元化发展,努力改变许多地区(城市)“一企独大、一业独大”状况,尽快形成多点多业支撑的新格局,发展壮大高档数控机床、工业机器人及智能装备、燃气轮机、先进发动机、集成电路装备、卫星应用、光电子、生物医药、新材料等一批有基础、有优势、有竞争力的新兴产业。第三,大力发展以生产性服务业为重点的现代服务业,引导和支持制造业企业从生产制造型向生产服务型转变。第四,发挥农业资源优势,加快发展现代化大农业,着力提高农业生产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标准化水平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使现代农业成为重要的产业支撑。第五,不断提升基础设施水平,实施铁路、公路、航空、航道等扩能改造工程,改善交通运输结构,加强油气资源勘探开发利用,有序发展清洁能源,研究建设电力外送通道,从供需两侧推动解决东北地区的“窝电”问题。
依靠创新创业激发经济活力
背景依靠创新创业,培育东北老工业基地内生发展动力,加快形成以创新为主要引领和支撑的经济体系和发展模式。第一,完善区域创新体系,营造有利于创新的政策和制度环境,制定合理的、差别化的激励政策,完善区域创新创业条件,激发调动全社会的创新激情,推动科技创新、产业创新、企业创新、市场创新、产品创新、业态创新、管理创新,全面持续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第二,促进科教机构与区域发展紧密结合,扶持东北地区科研院所和高校、职业院校加快发展,支持布局建设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第三,加大人才培养和智力引进力度,把引进人才、培养人才、留住人才、用好人才放在优先位置,研究制定支持东北地区吸引和用好人才的政策措施,率先探索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面向全球吸引和集聚人才,鼓励高校培养东北振兴紧缺专业人才,引导大学毕业生在本地就业创业,加大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和引进力度,组织开展老工业基地产业转型技术技能人才双元培育改革试点。
以增强福祉为目的
背景衡量振兴东北成功与否的标准,就是有没有以增强群众福祉为标准,为此,要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核心,让振兴东北的发展成果公平惠及全体人民,让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第一,切实解决好社保、就业等重点民生问题,加大民生建设资金投入,全力解决好人民群众关心的教育、就业、收入、社保、医疗卫生、食品安全等问题,保障民生链正常运转。第二,全面实施棚户区、独立工矿区改造等重大民生工程,中央财政和中央预算内投资继续加大对棚户区改造支持力度,重点推进资源枯竭城市及独立工矿区、老工业城市、国有林区和垦区棚户区改造。第三,推进城市更新改造和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以哈(尔滨)长(春)沈(阳)大(连)为主轴,做好空间规划顶层设计,培育形成东北地区城市群,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第四,促进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促进资源产业与非资源产业、城区与矿区、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鼓励地方设立资源型城市接续替代产业投资基金,完善资源枯竭城市转型绩效评价制度。第五,打造北方生态屏障和山青水绿的宜居家园,全面停止重点国有林区天然林商业采伐,继续推进呼伦贝尔、锡林郭勒等重点草原保护,实施退牧还草工程,推进三江平原、松辽平原等重点湿地保护,支持兴凯湖、呼伦湖等开展流域生态和环境综合治理工程,全面推行绿色制造,强化节能减排,推进清洁生产,搞好大气、水和土壤的污染防治。
强化组织、狠抓落实、加快推进
背景全面振兴东北关系到中国“四个全面”战略的最终实现,要把振兴东北战略贯彻始终,需要强化组织、狠抓落实、加快推进。第一,明确主体责任,东北各省区党委和政府是推进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的责任主体,要守土有责、守土尽责,更多从内因着眼、着手、着力,进一步提高认识、求真务实、精心组织、主动作为,大力弘扬艰苦奋斗、开拓进取、甘于奉献、勇于担当精神,强化责任落实;第二,加大政策支持,研究在注重质量和效益前提下保持经济稳定增长的举措和办法;第三,强化组织协调,以国务院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领导小组为核心,研究审议重大政策和重点规划,协调解决重大问题,督促推进重大事项。
背景总之,百年中国梦的实现,东北不能缺席,东北应该有所作为而且必须作为。再用10年左右时间,东北地区实现全面振兴,未来的东北地区必将成为全国重要的经济支撑带,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先进装备制造业基地和重大技术装备战略基地,国家新型原材料基地、现代农业生产基地和重要技术创新与研发基地。
- 2024-10-31
- 2024-10-31
- 2024-10-31
- 2024-10-31
- 2024-10-31
- 2024-10-31
- 2024-10-31
- 2024-10-31
- 2024-10-31
- 2024-1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