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专精特新“小巨人” 高质量发展调查报告 (上)

首页    政策 ● 理论    调查报告    北京市专精特新“小巨人” 高质量发展调查报告 (上)
创建时间:2024-11-22 15:03

文|赵玉金

 

近年来,“专精特新”已成为我国经济领域的热词,自2011年工信部首次提出这一概念,到2016年正式落地,并明确提出培育一批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标志着这一概念成为一个专门的指向和体系。2019年,第一批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名单公布,进一步彰显了国家对这一领域的关注。2021年,财政部、工信部联合印发通知,明确“十四五”期间将分3批重点支持1000余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高质量发展,并计划带动1万家左右中小企业成长为新的“小巨人”。同年6月,工信部等六部门印发指导意见,提出健全梯度培育工作机制,引导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成长为国内市场领先的“小巨人”,并进一步聚焦重点行业和领域,引导这些企业成长为国际市场领先的单项冠军。

北京市高度重视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的发展,出台专项政策,明确提出到“十四五”末,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达到500家,市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达到1000家,市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达到5000家的目标。这一系列政策的实施,为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提供了更加优惠的税收、资金、人才等支持,有力推动了企业的快速发展。

在全球化和信息化时代背景下,企业面临着更加激烈的市场竞争和快速变化的市场需求。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作为中小企业中的佼佼者,以其专业化、精细化、特色化和创新型的特点,能够迅速适应市场变化,满足多样化的客户需求,从而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此外,“小巨人”企业在技术创新、产品差异化和品牌建设方面的不断投入,进一步增强了它们的市场竞争力,推动了企业的持续成长和行业的发展。近年来,北京市紧跟时代步伐,积极培育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以适应全球经济发展的新趋势。一大批“小巨人”企业在其专业领域深耕细作,凭借精细化的管理和特色化的服务,迅速响应市场需求,不断提升自身竞争力,成为推动首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力量。

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通常具有较强的创新能力和技术实力,能够在细分领域内不断突破关键技术,推动产业升级和转型。它们提供的产品和服务往往具有较高的附加值,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同时,“小巨人”企业的发展还能带动上下游产业链的协同发展,形成产业集群效应,进一步促进区域经济的繁荣。作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北京市拥有丰富的科研资源和人才优势,为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提供了得天独厚的创新环境。这些企业注重技术创新和研发投入,拥有一支高素质的技术人才和研发团队,形成了自身的核心竞争力。通过持续的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和市场创新,它们不断推动自身发展,成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力量。

 

北京市“小巨人”企业发展现状与特点

(一) 企业数量变化情况

北京市“小巨人”企业数量和增长速度居全国前列。截至2024年6月,北京市已累计培育认定专精特新中小企业8083家。其中,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经过五个批次的认定,累计有795家企业脱颖而出,在专精特新企业中的占比为9.84%,与2021年相比,“小巨人”企业增长544家,涨幅达216.73%,数量居全国各城市第一。另外,规模以上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有684家,在全国“小巨人”企业中的占比近9成。 (见图1)

图1:北京市前五批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数量

具体从每一批次“小巨人”企业的认定情况来看,第一批有4家企业荣获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称号,第二批有49家,第三批大幅跃升达到167家,第四批继续增长至332家。然而,在第五批认定中,数量有所回落,降至243家。这一变化不仅在北京市显现,全国范围内的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认定数量在第五批中也出现了下滑。相较于第四批,全国范围内的降幅为15.7%,而北京市的降幅更为明显,达到了27%。尽管如此,北京市在全国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认定数量的排名中依然稳固,已连续两年领跑全国各大城市。

(二) 区域分布情况 (见图2)

图2:北京市各区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数量及占比

从区域分布的视角来看,北京市国家级“小巨人”企业的地理集中现象十分显著,主要分布在海淀区、经开区和昌平区,三区合计占比超过60%。其中,海淀区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最多,共有331家,占比41.64%;经开区以97家“小巨人”企业排名第二,占比12.2%;昌平区则以68家位列第三,占比8.55%。朝阳区以62家名列第四、丰台区以54家名列第五、顺义区以39家名列第六。其后依次是大兴区27家,通州区24家,房山区19家,石景山区14家,密云区13家,怀柔区12家,东城区8家,门头沟区6家,平谷区6家,西城区6家,延庆区2家。

海淀区作为北京市的科技和教育中心,汇聚众多高校、科研机构和科技企业,为国家级“小巨人”企业的孵化和发展提供了优越条件。近年来,该区聚焦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趋势,积极推动人工智能、集成电路、区块链等尖端技术研发与应用,培育科技领军企业,支持专精特新企业发展。同时,构建全链条政策支持体系,打造企业全生命周期服务体系,积极发挥产业引导和企业服务的作用,不断完善创新创业生态。

经开区作为北京的经济增长引擎,一直致力于吸引和投资高新技术产业,为企业提供了良好的产业环境和政策支持。这种环境优势使得经开区成为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的重要集聚地,为推动北京的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昌平区近年来通过出台一系列政策措施,积极健全培育机制,成功引导了一批中小企业向优质方向发展。这些政策不仅促进了昌平区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的数量增长,还提升了企业的整体质量和市场竞争力。值得一提的是,昌平区的“国家队”企业数量已超过朝阳区,成为北京市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的第三大聚集地,这充分体现了昌平区在专精特新企业发展方面的强劲势头。

(三) 行业分布情况 (见图3)

图3:北京市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行业分布及占比

从行业分布情况来看,北京市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主要集中在制造业,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三大行业企业数量共有758家,占比达95%以上。其中,制造业“小巨人”企业数量最多,有321家,占比40.38%;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小巨人”企业数量次之,有305家,占比38.36%;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小巨人”企业数量排名第三,有132家,占比16.6%。

从各区行业分布情况来看,有11个区的“小巨人”企业主要集中在制造业,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海淀区在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制造业以及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中的“小巨人”企业数量最多,且显著领先于其他各区,分别有186家、103家、33家。经开区在制造业中的“小巨人”企业数量最多,有56家;其次为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有22家;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位居第三,有13家。昌平区在制造业以及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中的“小巨人”企业数量最多,分别有24家;其次为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有18家。朝阳区在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中“小巨人”企业数量最多,有27家;其次为制造业,有18家;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位居第三,有14家。制造业“小巨人”企业数量最少的区为延庆区,仅一家。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小巨人”企业数量最少的区为门头沟区、西城区、密云区,各有2家。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小巨人”企业数量最少的区为延庆区、平谷区、密云区,各有1家。

海淀区、经开区、昌平区作为“小巨人”企业的主要集聚地,三个区域的产业分布各具特色,但都集中在以人工智能、软件与信息服务、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制造和数字经济等为代表的高新技术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等领域。这些产业具有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的特点,为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的成长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和发展机遇。

(四) 企业上市、融资情况

从上市板块来看,北京市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上市成果显著,板块分布丰富。北京作为专精特新企业的重要培育基地,通过建立上市挂牌服务库,实施储备、挂牌、晋层、上市“四大工程”,为北交所贡献了超过十分之一的上市企业。截至2023年底,北京市已有150家专精特新企业在境内外成功上市,合计市值超万亿元。其中,截至2023年7月底,共有69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上市。这些上市企业分别包括11家主板上市企业、21家科创板上市企业、32家创业板上市企业,以及5家北交所上市企业。

从融资轮次来看,北京市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融资渠道多元,融资额度可观。近五年,北京市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发生融资事件964笔,共获得2114.40亿元的融资。融资轮次涵盖从天使/种子轮到IPO及以后的各个阶段,显示出企业融资渠道的多元化。其中,天使/种子轮融资13笔,融资2.79亿元;A轮融资145笔,融资72.63亿元;B轮融资160笔,融资229.76亿元;C轮融资94笔,融资148.28亿元;D轮融资39笔,融资94.8亿元;E轮及以后融资23笔,融资58.85亿元。IPO (包含Pre-IPO、IPO、Post-IPO三阶段) 系列融资166笔,融资809.17亿元。战略投资和其他投融资也占据了相当比例,共324笔,融资698.12亿元,进一步丰富了企业的融资来源。 (见图4)

图4:近五年北京市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融资情况及金额变化

从产业分布来看,北京市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融资产业分布集中,融资情况频发。近五年,电子信息、装备工业和能源产业的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融资情况最为活跃,成为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融资的主要领域,分别发生融资情况549笔、521笔和237笔,融资额度也分别达到了961.76亿元、1125.18亿元和568.7亿元,显示出其在资本市场上的强劲吸引力和发展潜力。

(五) 企业创新研发情况

从专利申请和授权量分布情况来看,2022年,国家级“小巨人”企业的专利申请量达到20205件,同比增长51.61%。而截至2022年底,北京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的累计授权专利数量已达48632件,其中授权发明专利、实用新型专利、外观专利的累计授权量分别为20317件、23661件、4654件,同比增长率分别为33.21%、24.02%、31.99%。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在专利积累和研发速度上均表现出色,为北京市的科技创新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见图5)

图5:北京市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累计授权专利数量情况

以经开区的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为例,这些企业的授权发明专利总量达到了相当高的数量,为区域的技术规模贡献了重要比例,凸显了其在科技创新方面的突出能力。截至2023年5月,经开区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87家,数量在全部国家级经开区中持续保持第一,“小巨人”企业的授权发明专利总量达到了2249件,以全区0.1%的企业数量贡献了全区近14%的技术规模,彰显了突出的科创实力。

从注册商标的情况来看,截至2022年底,北京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的累计注册商标数量已达27523件,同比增长了23.77%。其中,2022年,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的注册商标数量达到5285件,与前一年相比实现了19.00%的增长。这一显著的增长趋势,充分展示了国家级“小巨人”企业在品牌建设和知识产权保护方面的强劲动力和显著成效。

从软著分布趋势情况来看,截至2022年底,国家级“小巨人”企业的软件著作权累计登记数量达到了35382件,相较于上一年度,增幅高达17.72%,呈现出加速发展的强劲势头。其中,2022年,北京国家级“小巨人”企业在软件著作权登记方面全年登记数量高达5326件,相较于前一年实现了6.99%的稳健增长。这一数据不仅映射出国家级“小巨人”企业对科技创新的高度重视,更彰显了它们在知识产权保护领域的日益成熟与深化。这一系列亮眼的成绩,不仅证实了国家级“小巨人”企业在技术创新和知识产权保护方面的卓越表现,也预示着它们未来在推动产业升级、引领创新发展方面拥有巨大的潜力与广阔前景。

 

北京培育“小巨人”企业工作现状

(一) 政策体系不断完善,政策精准性进一步提高

一是出台专项政策,提供全要素扶持。自2019年起,北京市相继发布 《关于推进北京市中小企业“专精特新”发展的指导意见》、 《北京市关于促进“专精特新”中小企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 (以下简称 《措施》)、 《北京市优质中小企业梯度培育管理实施细则》 、《关于实施十大强企行动激发专精特新企业活力的若干措施》 以下(简称 《十大强企行动》) 等一揽子专属政策,聚焦高精尖产业强化专精特新企业培育,围绕资质认定、动态管理等出台政策办法,并在技术创新、转型升级、产业链配套、品牌建设、市场开拓、上市服务、融资需求等方面给予全要素的政策扶持,搭建了较为完善的政策体系。

二是实施综合政策支持,打造全方位、多层次的政策保障体系。近年来,北京市发展改革委联合多部门出台了一系列综合政策,以支持专精特新企业的发展。其中包括在疫情期间印发的帮扶中小微企业的18条措施,减轻疫情对企业的影响。同时,开展中小企业账款清欠专项行动,加大公共采购倾斜力度,政府采购工程更多采用扩大联合体投标和合理分包等方式,降低中小企业参与门槛。此外,还出台了降低先进制造业小微企业成本、激发市场活力的政策,并推动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的深度融合,鼓励中小企业向专精特新“小巨人”方向发展。为满足条件的稳规升规企业提供资金支持,并加强金融服务对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的支持,包括专项信贷和直接融资渠道。出台 《推进首都高质量发展取得新突破的行动方案》,加快推进建设北京的专精特新专板建设,建立健全优质企业储备库、培育库、推荐库,将行业标杆企业纳入市级服务包持续跟踪培育。

三是构建全周期支持和服务体系,为企业提供一站式、全方位的服务。为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北京市政府还出台了 《北京市全面优化营商环境助力企业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其中包括构建科技企业全周期支持和服务体系,出台进一步培育和服务独角兽企业的若干措施,支持专精特新企业进一步强化专业化优势,聚焦新的赛道,进一步提升工艺技术、配方领先水平,布局建设一批标杆孵化器,持续培育高精尖产业和未来产业硬科技初创企业。

(二) 建立靶向培育机制,不断完善梯度培育格局

一是加强动态管理。主要涵盖了有效期管理、信息更新、重大变化报告、违规行为处理、配合主管部门工作以及社会监督等多个方面。其中明确提出,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的有效期为三年,到期后需通过工业和信息化部的复核才能延长有效期。在有效期内,企业需每年更新信息,并对信息的真实性和准确性负责。若企业发生与评价认定条件有关的重大变化,如更名、合并等,应在三个月内报告,并接受审核。若企业发生重大安全、质量、环境污染等事故,或存在严重失信、偷漏税等违法违规行为,或被发现数据造假,将直接取消认定,并至少三年内不得再次申报。同时,“小巨人”企业还需积极配合市、区两级中小企业主管部门的工作,并接受社会组织和个人的实名举报,对存在的问题进行核实和处理。

二是加强分层分类服务。针对北京市的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以及“小巨人”企业,北京市构建精细且层次分明的服务体系。这一体系不仅将企业纳入市级或区级的“服务包”范畴,确保其获得各级财政资金的直接扶持,还将通过政府购买服务或提供公益性服务的方式,利用中小企业公共服务示范平台和小型微型企业创业创新示范基地,增强企业的运营能力与创新活力。同时,积极推荐企业申报各类科技创新项目和重点研发计划,鼓励其参与到创新中心与重点实验室的建设中,以加速科技成果转化。此外,专门设计的“专精特新贷”“专精特新保”和“专精特新险”等金融产品,将有效解决企业融资难题,而向各类发展基金及社会资本的推荐,则有助于企业拓宽融资渠道,作为投资储备项目获得更多的市场关注。另外,还将协助企业参与国内外专业展会与竞赛,为其搭建市场拓展的舞台。提供创新成果对接、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产品展览展示、供需对接、宣传报道等多元化服务。

三是加强上市培育服务。为积极推动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及“小巨人”企业迈向资本市场,北京市经济和信息化局协调交易所、股转系统、证监局等企业辅导备案、挂牌上市主管机构,共同打造一条从辅导备案到上市挂牌的绿色通道。包括推荐符合条件的企业在新三板挂牌,或在北交所乃至沪深证券交易所上市,全程提供专业服务以支持企业的股份制改革、挂牌与上市流程。对于在A股或境外主要证券交易所上市企业,市级财政按规定给予每家总额不超过300万元的资金补贴,区级财政资金补贴不低于市级标准。同时,与交易所合作举办各类企业改制上市培训班,包括针对实际控制人、财务总监及董事会秘书的专项培训,共同构建起一套系统化、专业化的上市教育体系。

(三) 持续加大融资支持力度,不断提升服务质效

一是出台专项金融服务措施。2022年9月,中国人民银行牵头北京外汇管理部、北京银保监局、北京证监局、市金融监管局等部门共同发布了 《金融服务北京地区科技创新、“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健康发展若干措施》,该措施包含四个方面共15条具体举措,积极引导金融机构增强对专精特新企业的融资支持。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9月,北京市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的贷款余额已达1499.14亿元,共有3774家企业获得贷款,信贷覆盖率高达60%。

二是建立金融服务顾问机制。市金融监管局与市经信局联合发布了 《建立北京专精特新企业金融服务顾问机制》 的通知,为有需要的专精特新企业提供一对一的专业金融顾问服务。市银保监2023年一季度统计数据显示,对专精特新企业的信贷投放规模正在逐年扩大,信用贷款占比达到40%,且中长期贷款占比也有所提升,显示出贷款结构的持续优化。

三是实施融资成本补助政策。实施中小企业“畅融工程”,通过放贷支持专精特新企业,降低企业融资成本。2023年对中小企业首贷政策进行了完善,为符合条件的首次贷款提供贴息和担保费用补助。同时,市级层面还设立了信用担保贷款补偿政策,对单户担保机构贷款担保金额1000万元以下贷款担保业务给予贷款补偿,形成了国家再担保、担保机构和财政共同分担风险的机制,并且建立起再担保再补偿机制。同时,在政策连续实施多年的基础上,2023年对担保门槛进行了下调,以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

(四) 强化财政资金引导作用,助力企业壮大与升级

一是设立专门资金。根据 《北京市促进中小企业发展条例》 市级的中小企业保护法,设立中小企业发展基金,引导和带动社会资金通过合作设立子基金、直接投资等方式,重点支持处于初创期、成长期的中小企业;其中,投资于初创期中小企业的资金占比不低于50%。该资金作为一个专项,每年都会进行顶格安排。同时,结合年度重点任务、企业的诉求、市委市政府的重点工作以及领导的指示,通过细化的方式对中小企业进行有针对性的支持。

二是支持数字化转型。市财政局将数字化转型作为近两年的支持重点,通过新增财力,在发展专项之外额外支持中小企业开展数字化赋能行动。鼓励专精特新企业实施上云上平台改造,按照合同额的30%给予最高30万元的资金支持。此外,还通过中小企业服务券支持专精特新企业开展数字化转型诊断。支持制造业专精特新企业开展数字化转型升级,按照合同额的20%给予最高100万元的资金支持。上年升规企业一次性奖励金额最高不超过30万元,当年升规企业一次性奖励金额最高不超过50万元。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国内发明专利前十年年费,在享受国家减缴政策后按实际应缴金额予以资助,资助金额不超过年费标准值的30%。

三是推动企业上市。市财政局对A股上市的企业会提供一定的补贴资金支持。同时,对于新三板挂牌的企业,也会按照相对标准给予分层支持。其中对境内上市企业分阶段给予最高1000万元区级补贴资金;驻区企业完成新三板创新层挂牌,给予150万元区级补贴;京外迁入的新三板创新层挂牌企业,给予100万元区级补贴。2023年市经信局还牵头在A股交易所建立了专精特新专板,对于进入该板挂牌的企业,市财政局也会提供一定的资金支持,以此鼓励更多的专精特新企业走向资本市场。

(五) 聚焦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提升,支持企业科技攻关

一是积极打造创新创业载体。自2017年以来,北京充分发挥创新要素集聚优势,聚焦中关村科学城,突破怀柔科学城,搞活未来科学城,提升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和顺义创新型产业集群示范区,打造优势科技创新策源地。据公开数据显示,“三城一区”以占全市31.8%的企业数量,集中了全市六成左右的研发人员和研发费用,创新要素集聚效果明显。在创新主体培育方面,一头抓科技型骨干企业,一头抓中小微科技型企业,强化独角兽、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和隐形冠军企业培育工作。此外,北京市今年将高标准建设中日创新合作示范区,围绕新能源、智能制造、医药健康等打造创新创业载体,吸引更多专精特新企业和优质项目入驻。

二是鼓励企业技术创新。《措施》 通过鼓励中小企业设立研发机构,重视研发队伍建设,加大研发投入和技术改造投资力度。同时,《措施》 明确申报颠覆性技术和前沿技术的研发及成果转化项目,对项目设备购置、房租、研发投入等分档予以支持,第一年最高支持200万元,第二至第三年支持金额最高不超过500万元。《十大强企行动》 通过“创新领航”行动支持专精特新企业参与申报北京市企业技术中心等平台建设,加大创新产品首制首试首用保障。建立知识产权优势企业培育库,通过给予奖补、强化服务等方式支持专精特新企业开发高价值专利。将符合条件的工业互联网供应商纳入中小企业服务券等政策支持范围,为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免费开展智能化绿色化诊断,提供数字化平台和系统解决方案,对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数字化赋能项目给予不超过合同额20%、上限100万元的奖励,对中小企业上云上平台验收合格的项目给予最高30万元的补助。

三是创新揭榜攻关合作机制。《措施》 要求,围绕龙头企业薄弱环节,组织企业开展揭榜攻关和样机研发,根据项目投入给予最高5000万元支持。《十大强企行动》 同样鼓励专精特新企业与大型企业联合攻关,对通过全国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服务平台成功“揭榜”大型企业技术创新需求的专精特新企业给予支持。通过开展专精特新企业技术产品绘制入链工作,围绕重点产业链关键卡点,支持专精特新企业作为“揭榜人”参加筑基工程开展产业攻关;通过产业链强链补链协同奖励,优先支持专精特新企业进入本市重点链主企业供应体系。

同时,要发挥新型研发机构、公益专利池和创新联合体作用,建立“产业链龙头企业出题、中小企业答题”协同创新模式,通过专利布局、标准引领、平台建设等方式与专精特新企业精准对接,采取服务外包、订单生产、外协加工等形式实现融通发展,支持专精特新企业实现细分领域的技术突破,成为“单打冠军”和“配套专家”。

(六) 持续完善税费优惠政策,提档升级税务服务

一是精准落实税费优惠政策。市税务局严格按照税务总局和市委、市政府的工作要求,全面、精准地落实各项税费优惠政策,如增值税留抵退税、研发费用加计扣除、企业所得税高新技术企业减按15%税率征收等。这些普惠性优惠政策的实施,为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等市场主体注入了强劲动力,进一步提升了其发展信心。

二是实现税费优惠政策与企业的精准匹配。市税务局通过“政策打标”与“企业画像”的方式,将税费优惠政策与对应纳税人缴费人进行精准匹配,推动了从“人找政策”向“政策找人”的转变。这一创新做法以经信部门提供的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名单为数据基础,通过筛选整理生成政策推送涉及的企业名单,进而定制推送专精特新“政策服务包”,实现了政策信息的精准送达。

三是提供“私人订制”的税收服务。市税务局主动了解企业需求,组建了“专精特新服务团”专业团队,并设立税务服务管家,为企业提供全程专业服务。围绕企业的全生命周期提供全链条服务,通过建立专精特新企业成长档案、制定政策辅导推送专案等方式,实现了“一企一策”“一户一档”的个性化服务,为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打造了“私人订制”的税收服务体验。同时,市税务局还不断优化服务举措,如打造新型“云厅”、创新开发“消息订制”功能等,进一步提升了税费服务的便捷性和高效性。

(七) 优化人才政策供给,提升人才服务质效

一是精准对接人才需求。《措施》 提出,定期梳理企业急需紧缺的人才需求,并实施订单式培养模式,建立“高校-企业”实训基地,围绕医药、旅游、制造等行业企业及专精特新企业,推进企业新学徒制、高技能研修、首席技师评选等中高技能人才培训。实施专技人才“登攀”计划,实施知识更新工程和继续教育,加大高层次、急需紧缺和骨干技术人才培养培训力度,推进“金蓝领”培育行动计划,加强创新型、应用型、技能型人才培养。加强高端人才供给,优先引进国家级“小巨人”企业中的高级经营管理人才和高级专业技术人才,组织开展专精特新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培训,对“小巨人”企业实现全覆盖。

二是加大人才配套支持。做好非京生源引进,优化指标测评体系,对科学城、高精尖产业、专精特新产业予以倾斜。对在专精特新企业、“小巨人”企业从业的人员,给予落户加分。国家级“小巨人”招聘世界大学综合排名前200位的国内高校本科及以上学历毕业生,或“双一流”建设学科硕士研究生给予落户支持。

三是完善人才配套服务。《十大强企行动》 提出“京才荟聚”行动,为专精特新企业提供租房、子女教育、医疗等方面服务保障,提升人才稳定性。鼓励各区通过新建、改建住房,长期趸租集体土地租赁住房,收购社会存量住房,改建自有用房,调剂已有公共租赁住房等多种方式多渠道筹集房源,采取配租公共租赁住房、配售共有产权住房、给予人才租房补贴等方式,做好专精特新企业人才住房保障。鼓励各区将专精特新企业高级管理人员和核心技术团队优先纳入区人才计划,在就医、子女入学等方面做好属地保障。

此外北京各区也出台了相应的专精特新企业人才支持政策,依据区域企业人才需求特点细化扶持举措,推动政策落地。如,丰台区每年为独角兽企业人才引进提供不少于200个落户指标并推出5000套各类房源;石景山区对专精特新企业提供人才租赁住房,推荐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并给予奖励。

(作者系北京市委统战部副部长、市工商联党组书记)

 

(责任编辑:曹原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