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望与前瞻:中部崛起战略实施20年

首页    政策 ● 理论    特别策划    回望与前瞻:中部崛起战略实施20年
创建时间:2024-10-28 16:27

文|喻新安

 

2024年3月2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南省长沙市主持召开新时代推动中部地区崛起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强调在更高起点上扎实推动中部地区崛起。要把中部地区崛起放在我国区域发展的总体布局以及变化中考察,洞悉它的过往、现状和未来,采取符合实际的战略举措,把中部地区崛起伟业不断推向前进。

技术人员在希迪智驾(湖南)有限公司展厅通过远程驾驶舱操控数公里之外的挖掘机。                     摄影/新华社记者 薛宇舸
 

“中部”的由来和“中部”地区崛起

新中国成立之初到1985年,我国区域划分只有“沿海”与“内地”之分。毛泽东同志在著名的 《论十大关系》 中,就有如何处理好沿海与内地关系的分析。

从“七五”计划 (1986-1990年) 开始,我国正式使用“东、中、西”三大地带的区域划分。这一划分的重要依据是1978年改革开放后,沿海省份充分利用了地缘优势,经济迅速崛起,显示了强大的能量和后劲。

当初国家划分的“中部”地区有8个省份,包括内蒙古、山西、河南、安徽、江西、湖北、湖南、广西。经过三个五年计划 (“七五”到“九五”),东部地区乘势而上,成为全国经济高地,但全国的区域差距也逐步暴露出来。于是,从2000年开始,中央启动了西部大开发战略。

经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审议通过,国务院西部开发办于2000年3月正式运作。国务院西部地区开发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在原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单设机构,具体承担领导小组的日常工作。

西部大开发战略启动后,大量“含金量”极高的扶持政策持续跟进。包括加大中央财政转移支付力度、扩大开放、吸引东部投资、发展科技教育等,累计有20项之多。据国务院西部开发办2002年的统计:“三年来,向西部地区倾斜,中央投资2600多亿元”“长期建设国债资金三分之一以上用于西部开发,达1600亿元;中央财政对西部地区转移支付约3000亿元;西部地区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增加6000多亿元”“国家在西部地区新开工36项重点工程,投资总规模6000多亿元”“国家在西部地区安排科技开发项目2100多个,高技术产业化示范项目约200个,企业技术创新项目400多个”。正是各类资金向西部的投资倾斜,推动西部地区实现了快速发展。

但由此也带来三个问题:一是中部地区阵容收缩。西部开发的政策吸引力实在太大,内蒙古、广西两省份进入西部阵营。这样,西部阵营扩大了,由10家变成了12家,中部版图缩小了,由8家减为6家。

二是东北地区的经济困境显得更突出。东北是新中国工业的摇篮,“一五”时期我国156个重点项目中,58项在东北。到了90年代,计划经济体制矛盾显现,东北老工业基地陷入困境。1998年,东北大批国有企业处于停产、半停产甚至破产状态。2002年,辽宁、吉林、黑龙江三省经济总量仅有广东省的85%。中央于2003年3月启动“东北振兴”战略,形成了现在的“东、中、西、东北”四个板块的区域格局。

三是中部地区发展速度被西部超越。中部各方面条件优于西部,但在西部大开发的背景衬托下,中部发展逐步式微。根据统计资料,2001-2003年,西部固定资产投资额占全国的比重分别为19.8%、20.3%、21.3%,逐年提高;中部分别为22.3%、22.2%、21.6%,逐年下降。2001-2003年,东部国有及规上非国有工业企业工业总产值占全国的比重分别为70.5%、71.2%、72.5%,一路走高;中部的比重分别为18.2%、17.8%、17.0%,一路下滑。2004年3月,十届人大二次会议所做的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明确提出“促进中部地区崛起”。

研讨活动领导小组,抽调专家参与研究,形成了研究报告。2005年1月,邀请六省政协领导在郑州举行商讨会,形成一致意见后,邀请全国政协常委视察团赴中部地区视察,争取支持。2005年5月,全国政协常委视察团到江西、湖北、河南进行专题调研,在武汉召开了湖北、湖南、江西三省座谈会;5月23日,在郑州召开了河南、山西、安徽三省座谈会。同时,六省政协在5月25-26日召开了“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研讨会,形成 《六省政协关于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若干建议》,在六省政协所提300多条建议基础上,修改压缩为30条,通过全国政协向党中央、国务院报送。

同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再次提到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指出“实施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等老工业基地,促进中部地区崛起,鼓励东部地区率先发展,实现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2005年3月,政府工作报告再次提出:抓紧研究制定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规划和措施,充分发挥中部地区的区位优势和综合经济优势,加强现代农业特别是粮食主产区建设;加强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和能源、重要原材料基地建设;加快发展有竞争力的制造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开拓中部地区大市场,发展大流通。

2006年3月27日,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研究促进中部地区崛起工作。

2006年4月15日,《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若干意见》 (中发 〔2006〕10号) 下发,这是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纲领性文件。《意见》 对中部崛起定位为“三基地一枢纽”,提出将中部地区建设成为全国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能源原材料基地、现代装备制造及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和综合交通枢纽。

2006年5月,国务院办公厅发布 《关于落实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促进中部地区崛起若干意见有关政策措施的通知》,提出了56条具体落实意见。

2006年9月,标志着中部六省合作成果的第一届中国中部投资贸易博览会 (中博会),在湖南长沙成功举办,成为年度性中部盛会。

2007年1月,国务院办公厅下发 《关于中部六省比照实施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和西部大开发有关政策范围的通知》,明确中部六省26个城市比照实施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有关政策,以及243个县 (市、区) 比照实施西部大开发有关政策。

2007年4月,国家促进中部地区崛起办公室在国家发展改革委正式挂牌,标志着中部崛起的组织协调机构成立运营。

2007年12月,国家发展改革委正式批准武汉城市圈和长株潭城市群为全国“两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

2008年1月,国务院正式批复成立国家发展改革委牵头的促进中部地区崛起工作部际联席会议制度。

这一时期,《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若干意见》 的出台,以及一系列后续的支持扶持政策的制定,标志着中部地区崛起进入更具操作性的实质性推进阶段。

2009年9月23日,国务院出台 《促进中部地区崛起规划 (2009-2015年)》,为中部崛起勾画蓝图。规划从粮食生产基地建设、能源原材料基地建设、现代装备制造及高技术产业基地建设、综合交通运输枢纽建设、重点地区发展、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社会事业发展等方面,提出了促进中部崛起的主要任务和工作重点。

2009年12月,国务院批复同意支持武汉东湖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和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规划》。

2010年1月,国家发展改革委正式批复 《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

2010年5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印发 《关于促进中部地区城市群发展的指导意见的通知》,明确了中部地区城市群发展的总体要求、重点任务和政策支持。

2010年8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印发 《促进中部地区崛起规划实施意见的通知》,提出了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总体目标、具体量化目标和一系列任务要求。

2010年12月,国家发展改革委批准设立山西省为国家资源型经济转型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

2011年9月,国务院发布 《关于支持河南省加快建设中原经济区的指导意见》 (国发 〔2011〕32号),明确中原经济区的战略定位是:国家重要的粮食生产和现代农业基地,全国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示范区,全国重要的经济增长板块,全国区域协调发展的战略支点和重要的现代综合交通枢纽,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区。

2012年8月,国务院发布 《关于大力实施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战略的若干意见》 (国发 〔2012〕43号),提出新形势下促进中部崛起要推动重点地区加快发展、大力推进改革创新、全方位扩大开放等新要求。

2013年3月,国务院正式批复 《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发展规划 (2013-2025年)》。

2016年12月,《促进中部地区崛起“十三五”规划》 发布,明确中部的定位,由过去偏重传统产业“三基地、一枢纽”,提升为“一中心、四区”。“一中心”,即全国重要先进制造业中心;“四区”,即全国新型城镇化重点区、全国现代农业发展核心区、全国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和全方位开放重要支撑区。明确提出“支持武汉、郑州建设国家中心城市”。

2018年9月,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四次会议审议通过 《关于建立更加有效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机制的意见》,有力指引了中部地区的发展。

2019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南昌主持召开推动中部地区崛起工作座谈会,强调要不断增强中部地区综合实力和竞争力,奋力开创中部地区崛起新局面。

2019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视察时强调,要在中部地区崛起中奋勇争先,谱写新时代中原更加出彩的绚丽篇章。

这一时期一系列的动作和动向充分表明,中部地区崛起已进入深入推进时期,迈入加快崛起谋势跨越的新阶段。

2021年3月30日,中央政治局会议审议 《关于新时代推动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强调要着力构建以先进制造业为支撑的现代产业体系,着力建设绿色发展的美丽中部,着力推动内陆高水平开放,着力改革完善体制机制,着力增强城乡区域发展协调性,着力提升基本公共服务保障水平,推动中部地区加快崛起,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作出更大贡献。

2024年3月2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南省长沙市主持召开新时代推动中部地区崛起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强调在更高起点上扎实推动中部地区崛起。习近平指出,中部地区是我国重要粮食生产基地、能源原材料基地、现代装备制造及高技术产业基地和综合交通运输枢纽,在全国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要一以贯之抓好党中央推动中部地区崛起一系列政策举措的贯彻落实,形成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合力,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奋力谱写中部地区崛起新篇章。

在2024中国(太原)国际能源产业博览会上拍摄的甲醇发动机                                           摄影/新华社记者 杨晨光
 

中部地区崛起的前瞻与期望

这次新时代推动中部地区崛起座谈会是推动区域发展战略落实的座谈会,对中部地区崛起和高质量发展意义重大,影响深远。

中部六省以约占全国十分之一的国土面积,承载了约四分之一的人口数量,创造着约五分之一的经济总量,是我国重要粮食生产基地、能源原材料基地、现代装备制造及高技术产业基地和综合交通运输枢纽,在全国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中部地区崛起,已经走过了20年历程。其成绩不容小觑,其经验弥足珍贵。如何进一步提升中部在全国大局中的地位,如何采取更为坚决的措施挺起中部脊梁,如何实现中部地区与其他大的协作区域联动互动,如何深入挖掘中部地区内在活力、潜力、动力,如何通过激活中部活跃中国经济全局,如何通过推动中部高质量发展撬动中国经济迈上新台阶等,都是需要深入思考、研究的重大问题。

新时代促进中部崛起任重而道远,其主要任务包括:要把中部地区放到整个国家版图中、放到新常态新格局中定位思考;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创新,积极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中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与其他重大国家发展战略衔接,更好发挥区位特色优势,积极融入和支撑国家发展大局;统筹推进深层次改革和高水平开放,持续打造更具竞争力的内陆开放高地;坚持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相互促进,努力提升粮食能源资源安全保障能力;坚持城乡融合发展,扎实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协同推进生态环境保护和绿色低碳发展,加快建设美丽中部;推动中部地区崛起一系列政策举措贯彻落实,形成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合力。

2024低空经济发展大会于9月6日至8日在安徽省芜湖市举行。图为观众在2024低空经济发展大会创新成果展区了解一款电动垂直起降飞行器。                                                                                                  摄影/新华社记者 傅天                                                                                                

撑起中国发展版图“脊梁”

(一) “加快”

如何推动中部地区加快崛起?在新时代推动中部地区崛起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发表重要讲话,多次提到“加快”——

立足实体经济这个根基,做大做强先进制造业,积极推进新型工业化,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培育壮大新兴产业,超前布局建设未来产业,加快构建以先进制造业为支撑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构建上下游紧密合作的创新联合体,促进产学研融通创新,加快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

协同推进生态环境保护和绿色低碳发展,加快建设美丽中部。持续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加强大江大河和重要湖泊生态环境系统治理、综合治理、协同治理,加快补齐城镇生活污水收集和处理设施短板。

推进产业、能源、交通运输结构绿色低碳转型,加快培育壮大绿色低碳产业,加强资源节约集约循环利用。

进一步提升煤炭、稀土等资源开发利用水平,增强煤炭等化石能源兜底保障能力,加快建设新型能源体系。

(二) 协调联动

习近平总书记在新时代推动中部地区崛起座谈会上指出,中部地区要加强与其他重大发展战略的衔接,更好融入和支撑新发展格局。加强与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深度对接,加强与长江经济带发展、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融合联动。建立健全区域内省际合作机制,提升区域协同发展水平。大力促进长江中游城市群和中原城市群发展,加强都市圈之间协调联动,更好辐射带动周边地区发展。

在5年前召开的推动中部地区崛起工作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部地区这个“脊梁”要更硬一点,“补补钙”,发挥更大的支撑作用。今年3月22日,新华社就新时代推动中部地区崛起座谈会发表评论文章称,在东部地区加快推进现代化、发挥“龙头”作用的同时,中部地区加快崛起、撑起中国发展版图的“脊梁”,将为高质量发展和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打造重要战略支撑。

在新时代推动中部地区崛起座谈会上,李强总理在讲话中也提到,把中部地区放到整个国家版图中、放到支撑构建新发展格局中来定位思考,努力把区位优势、资源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中部地区要主动对接其他区域发展战略,积极引进东部地区产业创新资源,增强对西部地区的辐射带动作用,提升对外开放水平。

国务院常务会议强调,加强区域协调联动,着力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以更加务实有效的举措,支持中部地区把区位优势、资源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不断提升整体实力和竞争力。

放眼全国,西部大开发、东北全面振兴、中部地区崛起、东部率先发展四大区域板块战略持续推进。

(三) 稳步扩大制度型开放

中部地区融入国家其他区域发展战略具备明显区位优势,但地处内陆的中部六省,着力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的抓手在哪里?

在新时代推动中部地区崛起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统筹推进深层次改革和高水平开放,持续打造更具竞争力的内陆开放高地。稳步扩大制度型开放,深度融入共建“一带一路”,主动对接新亚欧大陆桥、西部陆海新通道,高标准建设自由贸易试验区,打造更多高能级对外开放合作平台,在联通国内国际双循环方面发挥更大作用。

近5年,中部地区机场货运总量近700万吨,郑州—卢森堡“空中丝绸之路”货运量累计突破100万吨;河南、湖北、湖南、安徽自贸试验区共45项制度创新成果在国家层面复制推广等。

2013年“一带一路”倡议正式提出,同年中部地区首条直达欧洲的货运班列——中欧班列 (郑州) 开通,中国外贸格局随之迎来改变。

2024年4月12日,《湖南日报》 就“深化中部地区产业体系开放”评价称,整合中欧班列资源,提高中部地区的中欧班列集结能力和运营质效,强化中部投资贸易博览会、中非经贸博览会等枢纽平台作用。

(作者系河南省社会科学院首席研究员)

 

(责任编辑:曹原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