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企兴万村”京郊行——北京市工商联探索民营企业参与乡村振兴有效途径
文|北京市工商联
北京市工商联“万企兴万村”行动京郊行密云专场活动
“万企兴万村”行动启动以来,连续三年被写入中央一号文件。2023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全国政协民建工商联界委员联组会时发表重要讲话,充分肯定“万企兴万村”是个壮举,并指出:“万企帮万村、万企兴万村,从扶贫到振兴,城乡一体化、工农一体化,民营企业在这方面的潜力是巨大的。”在此背景下,工商联作为党领导的人民团体和商会组织,如何发挥组织优势创新推动“万企兴万村”行动更有效开展,如何聚焦“两个健康”工作主题更广泛地引导民营企业参与乡村发展建设,成为亟须认真研究和积极实践的重要命题。
2024年,中央一号文件进一步强调要学习运用“千万工程”蕴含的发展理念、工作方法和推进机制,打好乡村全面振兴漂亮仗,为工商联引领带动民营企业助力乡村振兴提供了根本遵循。围绕中央及北京市委中心工作,北京市工商联立足首都城市功能定位和民营经济发展特点,立足充分发挥桥梁纽带作用,广泛加强村企资源对接,推动城乡要素双向流动,创新开展“万企兴万村”京郊行工作,着力深化组织形式、工作机制和服务模式创新,有效引导民营企业投身北京郊区,初步形成了首都民营企业坚持“政治引领、首善标准、科技赋能、文化传承”参与首都乡村振兴的“北京模式”。
坚持政治引领,凝聚思想共识
以“万企兴万村”行动为载体助推北京乡村高质量发展建设由蓝图变成现实,首先要解决思想认识的问题。行动实施以来,北京市工商联以高度的政治自觉迅速推进贯彻落实。一是始终强化政治引领。牵头成立北京市“万企兴万村”行动领导小组,召开工作推进会,及时统一思想、部署任务,将强化思想政治引领、开展理想信念教育和弘扬企业家精神融合推动,放在谋划工作的首要位置。二是深入开展广泛调研。围绕市委市政府中心工作、首都民营经济特色和京郊农村发展特点努力寻找工作切入点,通过开展专题座谈、基层走访等形式广泛调研,多方听取意见建议,形成 《北京市工商联“万企兴万村”行动京郊行工作方案》 。三是充分凝聚思想共识。依托市工商联助力乡村振兴专委会、实施光彩会理事履职能力培训等工作,广泛组织民营企业家深入研究相关政策精神、讨论实施计划,将政治学习、教育培训、实践履责有机结合,在民营经济领域广泛凝聚思想共识,全力做好宣传和动员工作。
“万企兴万村”行动京郊行落地项目——奇安信乡村多功能球场落成仪式
坚持创新思维,汇聚磅礴力量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 《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 ,对“完善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作出系统部署,指出要“鼓励、支持社会资金到农村投资兴业”。 《北京市工商联“万企兴万村”行动京郊行工作方案》 将企业广泛参与作为行动关键,坚持以首善标准抓好“三个创新”,最大程度汇聚力量,确保工作取得实效。
一是创新组织形式。全面统筹。将市工商联执常委、市光彩会会员理事,各区工商联、商协会等企业资源力量全部纳入统筹,采取“分组联系、精准对接、整体推进”的方式,以北京市关于农村集体经济增收工作区级结对关系为依据,组成6个联系工作组。全员参与。驻会领导班子成员、各业务处室作为牵头主体全员纳入分组,负责专场活动的对接组织工作,先后赴延庆、密云、怀柔、门头沟、平谷、房山举办了6次专场活动。全系统覆盖。除在6个生态涵养区开展主体活动外, 还赴通州、顺义、大兴、昌平等涉农区专题调研对接乡村振兴工作6次,16区工商联及经开区相关部门实现参与全覆盖,全年500余家次民营企业参与活动。
二是创新工作机制。强化部门协同,充分发挥“联”字优势,与农业农村部门一起在村企合作、项目对接上深挖资源、搭台铺路,与金融单位一起为民营企业争取支持帮扶,与发改、规自、投促等部门有效协同、争取政策配套,努力构建京郊行工作的支持体系和工作合力。推进精准对接,坚持“需求导向”,将帮扶区农业农村发展具体需求作为资源对接重点,制定需求清单、开展精准推介,努力推动项目合作落地。目前,通过京郊行活动已推介对接项目59个,13个捐赠项目及12个产业和消费帮扶项目达成意向。融合实践教育。将民营企业参与京郊行工作作为实践教育的重要内容和践行社会责任的重要载体纳入代表人士评价指标,鼓励企业进一步将管理理念、先进技术、资金人才等引入京郊,推动城乡要素双向流动,帮助企业在乡村拓展发展空间、参与乡村建设的同时,进一步强化爱党爱国情怀。
三是创新服务模式。鼓励基层首创,推动各区工商联从自身区域优势、产业特色和未来发展着眼,持续创新活动内容和载体,探索组织民营企业参与京郊行的多样化路径和实现形式。坚持市场化原则,积极搭台铺路畅通京郊行参与途径,支持民营企业按照市场规律参与乡村振兴,不走形式搞过场。保护企业权益。用好民营企业产权保护社会化服务体系,支持企业维护合法权益,助力打造区域更加良好的营商环境。
坚持典型带动,提升品牌影响
坚持“大统战”工作格局,将京郊行工作与党建、科技小院、公益帮扶一体联动,引导企业从不同角度践行参与乡村发展的“北京模式”,努力提升京郊行品牌影响,走具有首都特色的民企兴村之路。
一是政治引领,把握方向。坚定不移跟党走,旗帜鲜明讲政治,是首都民营企业家群体最突出的精神底色。北京市工商联党组始终高度重视思想政治引领在“万企兴万村”行动中的重要作用,将京郊行与教育实践活动有机结合。如延庆区红色大庄科等民营经济人士理想信念教育基地,通过强化党建引领、市场化运营等方式实现了红色资源的有效开发和利用。
二是首善精神,展现担当。以首善标准为遵循,弘扬光彩精神、企业家精神,是首都民营企业家群体最突出的责任担当。第一,开展公益慈善助力乡村建设。如“23·7”特大暴雨洪水灾害期间,首都民营企业累计捐款捐物超4.2亿元,持续助力门头沟、房山灾后重建。第二,当好“乡村CEO”,带领农民增收致富。如顺义区瑞斯汀达公司总经理孙胜利担起焦各庄村支部书记重任,创办三只小猪有机农业公司,用管理企业的思维方式管理村集体经济,带领村民共同致富。
三是科技赋能,提质增效。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是首都民营企业最突出的优势作用。如平谷区结合农业中关村建设,充分发挥民营企业科技优势,开展“光彩乡村E健康行动”,有力支持当地健康产业发展。如通州区东刘庄村以科技小院为支撑,开展了四位一体的“党支部+村庄物业+企业+农户”的运营模式,在企业参与支持下陆续建成了“百卉艺园”“百草蔬苑”等项目。
四是文化传承,挖掘特色。挖掘区域文化特色、助力文化传承,是首都民营企业最突出的文化内涵。如怀柔区北沟村结合“长城文化村”建设,吸引2049集团投资,带动村庄餐饮、旅游等业态发展,建设项目累计投资破亿元;密云区尖岩村引入印象庭院酒店,整理库区移民历史民俗,打造精品民宿、民俗客栈等项目;大兴区沙河村传承发扬本村宋代以来的“纱灯”技艺,将产业发展与宣传本地传统文化有机结合。
京郊行工作作为“万企兴万村”行动在北京的有益探索和全新实践,不仅为民营企业在京郊发展提供了更广阔的舞台,也充分发挥了工商联服务“两个健康”的平台载体作用。下一步,北京市工商联将进一步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努力搭建多元化服务平台,支持民营企业将更多优势资源投入京郊,为首都乡村全面振兴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责任编辑:曹原源)
- 2025-02-21
- 2025-02-21
- 2025-02-21
- 2025-02-21
- 2025-02-21
- 2025-02-21
- 2025-02-21
- 2025-02-21
- 2025-02-21
- 2025-0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