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准入“善治”激发市场更大活力

首页    政策 ● 理论    卷首语    以准入“善治”激发市场更大活力
创建时间:2024-10-28 16:21

中办、国办近日印发《关于完善市场准入制度的意见》,从10个方面对完善市场准入制度作出部署,这是中央层面首次专门就完善市场准入制度建设出台政策文件。

市场准入是各类经营主体开展经营、参与竞争的起点。党的十八大以来,公平开放透明的市场准入规则逐步建立。同时,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在政府和市场关系上,一些领域政府和市场边界不清;在公平竞争上,一些领域对民营企业设置不合理限制;在准入管理上,还存在准入规则设计不科学、准入不准营、名准实不准等问题;在准入监管上,传统市场规则、准入体系、管理方式难以直接应用于新业态新领域,等等。《意见》精准聚焦市场准入当前存在的突出问题,靶向提出对策,有利于充分释放经营主体活力,优化市场准入环境,为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提供制度保障。

突出制度集成创新是《意见》的一大特点。市场准入涉及政府与市场、国企与民企、内资与外企、传统产业和新兴产业、市场禁入和许可准入等多方面关系,是一项复杂的经济活动和管理活动。《意见》坚持系统观念,既保证单一制度的独立性和完整性,又注重制度相互之间的耦合和关联;既强调总结应用改革开放以来市场准入的基本经验,又注重积极探索制度型开放。

把市场准入纳入法治轨道,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不断完善市场准入制度的一条基本经验。市场经济是法治经济,市场准入作为一项市场经济基础制度,只有在法治的框架下运行,才能焕发生机。《意见》强调改革要于法有据、要在法治轨道上进行,彰显了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推进改革的鲜明导向。

完善市场准入制度的一个重点,是优化新业态新领域市场准入环境。为此,要在包容与审慎中找到平衡点。《意见》关于“实施宽进严管”的表述正是这一理念的集中体现。鼓励创新,就要坚持“宽进”,包容新的东西,甚至允许它们在一定限度内“失序”,因为老办法未必“对症”新业态,要在探索中加以校正,走向规范发展。同时,也要统筹发展与安全,对新业态新模式加以“严管”,对它们带来的风险挑战作出前瞻性科学评估并加以防范,不能因创新对现有秩序造成严重冲击,更不能以“创新”为名行危害“安全”之实。

准入不是乱入。准入便利了,不意味着进去就一定能做好。完善市场准入制度,在为地方政府、经营主体打开方便之门的同时,也可能招致盲目投入、非理性投资冲动等问题。地方政府和经营主体要立足发展阶段、自然禀赋、发展定位、基础条件等,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因企制宜,稳妥审慎敲开准入大门,扩大有效益的投资,激发有潜能的消费。

坚持和落实“两个毫不动摇”、健全促进“两个健康”工作机制,一项重要任务是,从制度和法律上把对国企民企平等对待的要求落下来。《意见》紧紧围绕“确保各类经营主体能够享有平等的市场准入机会”这一重点,健全机制、放宽路径、优化环境、完善闭环,为实现规则平等、权利平等、机会平等创造了条件。

完善市场准入制度是推动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更好结合的关键,也是市场准入走向“善治”的过程。期待在市场准入“善治”推动下,“有形的手”和“无形的手”不断走向“止于至善”,各种所有制经济能够优势互补、共同发展,大中小企业实现融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