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忆泰城商业老字号

首页    政策 ● 理论    商史商道    回忆泰城商业老字号
创建时间:2024-10-16 11:37

文|金坡

 

雄伟壮丽的泰山位于山东省泰安市市区境内,自宋代以来泰安市城区(简称泰城)因泰山商业繁盛。至民国时期,在泰城形成许多商业老字号,为泰城百姓、南来北往商旅和朝山进香的香客提供便利服务。这些商业字号涉及各类工商业,影响较大者当属旅店业。

到清乾隆时期,由于泰山香客进香频繁,带动泰城旅店业进一步兴盛。当时以刘氏客馆和宋海扬店最为出名。刘氏客馆即刘汉卿所开旅店,在泰城大关街南,能容纳千人住宿,该店最大特色为有戏班,当时百姓有“待要听,找汉卿”之说。该店与宋氏店为邻,宋氏即宋海扬店,亦建于大关街南侧,以清初泰安富商巨贾宋机名号而取,该店规模更大,能容三千人不止。上述两店不仅规模大,且各自备有山轿舆夫,以供香客雇佣。宋海扬店盛时备有山轿300架,近千名泰山轿夫随时听候调遣。

据泰山学院教授周郢考证,当时泰城规模较大的香客店还有张大山店,坐落于泰城北关青龙街;夏金章店,位于铜器行街;徐墨阳店,位于财源西街、大车档对过之路北;刘岱阳店,位于通天街;唐家店,位于泰城北门外傅公街。自乾隆时期至清末,泰城旅店业一直兴盛。最盛时,张大山店一餐煮用八豚,演剧三月不绝。

民国时期,泰城各类商业服务业店铺逐渐增多。回族亦在泰城创建众多商号店铺,根据石觉民1936年的调查可知,当时泰安回族“务农者居多,农事之暇,亦有经营运输,贩卖粮食牲畜者”。泰城回族聚居于“汶阳桥一带较多,半皆经商,馀操劳工”。由此可知,泰安回族当时经商之盛,其中较有影响的回族商业字号有马伯声创建的“仁”字号系列店铺、中医馆人和堂及理发业仁和号、民安号等。

 

马伯声“仁”字商号

                                        “仁”字号系列创始人全家合影,马伯声(前排右二)

泰安回族有善经商之说,清末民初以降,泰安回族经商颇为兴盛。当时,岱岳区祝阳大梭庄沙省三、沙茂堂兄弟创办“忠聚恒”商号,主要经营粮油。杨氏兄弟在泰城火车站附近创立“天兴成”和“天兴王”牛皮行颇有影响。根据民国28年(1939年)泰城西关北新街清真寺写给李胜才阿訇的聘书可知,久大成、仁昌号、魁三元、人和堂、泰和号等系回族较有影响的商号,这些商号均在李胜才阿訇聘书上列名。另据泰城清真寺民国33年(1944年)所立《万古流芳》碑记载,泰城回族商号中影响较大者尚有仁德面粉厂、泰华号、恒泰号、恒聚栈、德安堂等。

上述商号中,“仁”字头系列店铺,如仁昌号、仁德号、仁德面粉厂、仁德小学等系民国时期山东著名回族工商业者泰城北新街马伯声创建。马伯声多用“仁”字作为商号、店铺和企业名号,“仁”是儒家文化的核心概念,马伯声的父亲名为马仁德,以开包子铺起家,马伯声用“仁”字冠以店铺和企业,追念其父艰苦奋斗历程,有不忘本之意。

马伯声(1890-1966),幼贫好学,1915年充当华工翻译赴欧,到过英、法等国。回国后,立志实业救国,历经艰辛,在创办实业、文化教育、泰山绿化以及泰安建设等方面作出较大贡献,成为当时山东影响较大的民族工商业者之一。

大力创办实业。马伯声在泰城创办第一家机器工厂——仁德面粉厂,开启了泰安市近代工业化道路。随后在济南创办享誉山东乃至全国的仁丰纱厂,又与淄博桓台苗氏资本集团合资筹建宏源纱厂。

兴办文化教育。马伯声一生致力于投资教育,在英美烟草公司工作期间,将所得30元月薪每月留出2元用于日后兴办贫民教育。先后在泰城创办仁德学校、平民识字班和扫盲夜校等,减免学费,为贫民子弟提供学习机会。学校教学质量较高,得到百姓普遍赞誉。马伯声还筹建一所工商高级职业学校,但因局势变化,未能落实。

丰富泰山绿化。泰山历经军阀混战,林木破坏殆尽,马伯声联合泰安士绅创办“泰山森林公司”,恢复泰山植被。民国26年(1937年),在泰山南麓创办“仁德农场”,在金山脚下垦荒150余亩,引进美、日等国技术,购入种植烟台苹果、肥城桃及杏、梨、柿苗木等2000余株。据考证,泰安苹果种植便从此时开始。

提出建设方案。马伯声撰《山东省泰安县建设计划刍议》 (1945年付梓),其中避暑山庄、山麓公路、封山造林、旅游设施建设、水利建设以及泰山博物院等创意,为后人保护建设泰山提供了珍贵的参考意见,直到今天,其一系列观点仍有现实意义。

马伯声开办的仁昌、仁德与当时回族名流满子谦经营的久大成等三商号被誉为“皆系泰地之顶上者” “胜极进求” “不落于后人焉” “仁昌号与久大成号同系批发各色货物,如煤油、布匹、洋纸……”仁德号虽为一个名号但有多个实体,其一为仁德面粉厂,“日夜可出面粉二百余袋,供给全县驻军及商民食用”;其二为仁德学校,办学经费大多仰赖仁德面粉厂之盈利;其三为仁德农场。

马伯声的“仁”字号系列店铺、企业,方便了泰城百姓的生产生活学习,也推动了泰安城市的近代转型,至今仍有很多老泰安人怀念马氏不忘桑梓、造福百姓的贡献。

 

 

中医馆人和堂

人和堂东家金有重之子金茂岳毕业照

20世纪二三十年代,泰安回族在泰城开设的商号、店铺、货栈等经营广泛,诸如人力车夫、山轿、牛皮行、粮油棉麻、日用百货、餐饮、武馆、中医、理发业等等,不一而论。武馆以肥城市安驾庄镇升家庄米英俊父子在泰城开馆授徒影响最大,中医馆则以人和堂影响最巨。

人和堂系泰城城东省庄镇岗上村金有重医生创建。金有重祖籍济南历城小金家庄,后迁居岗上村。其父是一位阿訇,生前主持岗上村清真寺教务。新中国成立前,有较多的阿訇兼行医治病,金父即是如此。金有重自幼受其父影响,对医学特别是中医兴趣浓厚,经累年学习摸索,金有重医术精湛,尤善治疮和治疗妇科病,还擅长配药,当时远近闻名。金有重最初在岗上家中开药铺,后来迁至泰城南关开设药铺并坐堂行医,因经营不善,不久歇业,后来二次出来,在泰城西门外白衣堂街开设人和堂药铺。

金有重有四子,即茂崑、茂岱、茂岳、茂崙。长子金茂崑,学习中医,在村行医;次子金茂岱,学习中医并经营药铺,打响了人和堂的招牌,至今八九十岁的老泰城人都知道泰城西门外的人和堂;三子金茂岳学西医,毕业于齐鲁大学医学院,后走上革命道路,奔赴革命圣地延安,曾多次为党的高级领导看病,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都曾为其题词;四子金茂崙自幼学习阿拉伯经文,造诣颇深。

金茂岱自幼学习中医,他天资聪颖加之勤奋,继承了其父中医医术并青出于蓝,成为一代名医,至今仍有许多关于金茂岱妙手回春、救死扶伤的故事流传。金有重去世后,人和堂药铺由金茂岱经营,当时正值日寇侵华,社会动荡,金茂岱苦心经营的同时,培养了一批中医继承人,新中国成立后曾任泰安市中医院副院长的王裕民先生就是他的弟子。

新中国成立后,金茂岱积极响应党和国家工商业公私合营的号召,毅然将人和堂药铺的经营和所有权交给国家,自己和家人靠固定工资生活。现在金茂岱的儿子金德嵋先生承其遗志,恪守祖训,继续行医,在泰安不断将金家父子开创的事业传承发展,受到当地群众的认可和好评。金家第四代中也有多人继续从医。

 

理发业民安号

                   民安号印章

旧时泰城理发业多为理发师担着挑子走街串巷,开设店铺经营则从清末泰城回族理发师沙清溪创办仁和号理发店始。该店铺位于老上河桥西侧路北,门头两间,该商号的创建改变了以往泰城理发业担着挑子走街串巷的行业传统,由走街串巷到坐地开店是该行业巨大的改变。沙清溪二子兆贵、兆贤皆得其手艺传承,旧时泰城从事理发业人员大都师从沙氏父子,后沙兆贤又创建中和号理发店。

民安号系上世纪30年代初下旺村高传安所创,高传安师承沙氏父子。1915年,14岁的高传安来到泰城沙家仁和号学徒。高传安刻苦学艺,待人忠厚,先学徒后当伙计历时17年,练就一手好手艺,深受街坊好评。1932年,高传安在亲友帮助下购得泰城大关街东首西门外门头两间,创立“民安号”理发店,一方面取国泰民安之意,另一方面也取自高传安的“安”字。当时泰城大关街是最繁华的商业街,寸土寸金。大关街东首紧靠泰城西门外,是泰城通西关火车站及泰西的咽喉要道,人来人往、店铺林立,热闹非凡。

由于高传安技艺精湛、待客真诚、服务周到,民安号不断发展。当时该商号声誉好有名气,能够担保其他商号的贷款业务。新中国成立后,开展公私合营,高传安把民安号加入泰安县饮食服务公司,成为该公司下属单位理发社一名职工,于1964年退休。

高传安的儿子中高继廉、高继利等亦以理发业为生。高继廉亦手艺好,参与创办泰安县饮食服务公司理发社,并担任理发社主任,威信颇高,深受邻里乡亲称道。高继利初中毕业后学习理发,先后在泰安县理发店、青年路理发店、新风理发店工作,后任新风理发店经理,技术精湛,曾获山东省一级理发师称号,在行业内有良好声誉,从业45年带出20余名徒弟,于2006年退休。时至今日,泰城百姓对高氏父子理发业仍有赞誉。

 

泰城回族老商号的历史贡献

20世纪二三十年代,泰城回族众多店铺商号,不仅满足了泰城百姓、往来商旅和朝山香客的需要,也促进了泰城的商业繁荣。此外,马伯声创建的“仁”字号与人和堂、民安号等还具备以下几个显著贡献。

关心公益事业。20世纪二三十年代,泰安回族同胞在从事商品交易、开办企业的同时,始终坚持传统商业理念,积极造福桑梓、回报社会、关心公益。马伯声经营工商业的同时,大力开办教育创建仁德学校,并捐资修建各种工程。仁德学校所用款项皆由马氏一家负担,泰城群众赠马氏“普沾教泽”匾额,当时国民政府教育部颁发“兴学奖状”。马伯声与其父马仁德在泰城被称为马善人、马大善人之雅号。

久大成商号的经理满子谦亦曾因天寒岁暮,“特在车站庆记粮栈,购存小米数千斤,并制就五斤、十斤取条,托本县清真寺董事米青仁等,代为散发,凡确系贫寒乏食,不论回汉两教,均可前往领取取条,凭条向粮栈换取粮食”。基于此,当时泰城百姓赠送满子谦“乐善好施”匾额。

不仅马伯声、满子谦等大商人以社会公益为己任,一般回族商号亦多做公益。沙省三、沙茂堂兄弟创办经营的忠聚恒为方便货物发往全国各地,在火车站建独立货场,成为泰安大型粮油集散基地,该商号积极热心公益,泰城各商号联合赠送该号“昌明壶训”匾额。金有重、金茂岱父子经营人和堂,一直坚持“穷人看病,富人付钱”原则,对贫困的看病群众基本是无偿赠送药物。这也导致该药铺入不敷出、运转困难,以致后来一度无法维持而歇业。

支持革命事业。20世纪二三十年代,泰城回族商号积极支持抗日战争,民安号店铺参与营救革命进步人士,人和堂、泰西汶阳合作社等则成为党的地下交通站。

民安号因位置繁华人流量大,抗战时期,我党泰西泰东的地下党组织,纷纷利用该理发店作为交流情况和传送情报的地点。当时泰西回民大队领导人金晓村、洪占武等经常以理发为名,来店传达信息。高传安深知金、洪等人的社会影响,热情接待,以表哥表弟称呼。

1939年春,洪占武在泰城梳妆楼被日伪逮捕,从登云街押解经过民安理发店门口。高传安见状立即去找登云街街长杨新海营救。杨新海说:这事得找杨二爷办。杨二爷即杨茂泰先生,是泰城著名回族绅士,上西峪乡乡长,威望很高。杨茂泰听后带着杨新海和高传安去日伪县政府保人。碰见一日语翻译(中国人),了解到洪案尚未开堂可托人担保。于是杨茂泰写了状子三人共同签字担保,并疏通日语翻译斡旋此事,经努力于第三天保释。洪占武了解过程后当即到民安号致谢。高传安说:“你是干大事的,此事是杨茂泰先生的功劳,我这点事不足提。”新中国成立后,仍有上级领导干部到泰安开会时专程拜访高传安,以感谢其当年掩护搭救之情。

新中国成立后,洪占武担任济南仁丰纱厂军管会主任,后任厂党委书记。金晓村到国家民委工作,后参与筹建宁夏回族自治区工作。上世纪60年代,高传安去宁夏看望二子高继来,拜访金晓村,金晓村握住高的手心情激动,眼含热泪,言谈中称赞高当年掩护了革命同志,高度肯定和赞扬民安号为革命作出的贡献。

金有重、金茂岱经营的人和堂亦积极支援革命事业。人和堂少东家金茂岳在齐鲁大学读书期间作为进步青年参与学生活动被韩复榘手下关押。金有重找到马伯声,委托马恳请冯玉祥关照,最后冯出面协调济南韩复榘,才得以放人。此事在两个文献中均有记载:“冯马上给韩复榘写了封信,说明这些学生是出于爱国,并非共产党,希予释放。” “力促韩复榘分期分批释放了10余名进步学生和共产党员”。金有重及后人的叙述中,对冯玉祥关心青年、坚持抗战以及马伯声从中斡旋的援助之情感赞有加。

抗战爆发后,金茂岳辗转来到延安,参与筹建延安中央医院,主持妇产科事务,为近4000名红孩子接生,得到党的高级领导的一致认可,被称作红都名医。

人和堂积极支持抗战,成为泰城我党传递情报、交流信息的中转站。金茂岱岗上村的家,成为革命进步人士留宿、开会的地点,甚至成为战时指挥部。新中国成立后曾任中央人民政府民族事务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的刘格平及其夫人就曾多次在金茂岱家中住宿,当时泰安地区回族抗日武装的领导人也多次在其家中开会讨论抗日形势和战略。省庄镇柳杭是日本士兵的据点,解放柳杭时,八路军指挥部就设在了金茂岱家。

回族战士马千里受泰西回民抗日救国会委托创建经营的泰西汶阳合作社表面上经营粮油棉麻,实际上是党的地下交通站的事情,另有专文叙述。

 

泰城回族商号与冯玉祥的交往

“仁”字商号与冯玉祥。马伯声创建的“仁”字商号与冯玉祥关系密切。冯玉祥隐居泰山期间的办学经费除大部分自筹外,也接受收社会捐款。《泰安文史资料》第3辑以及李群学位论文中,均提及泰城名流马伯声、陈献卿等人给冯玉祥所办教育事业捐款、协助武训小学的事情。冯玉祥也积极支持马伯声的兴学等工作。一方面冯曾在1936年2月,赠予马伯声李家山庄的土地以供仁德学校建设试验场;另一方面冯和夫人李德全也多次赞扬马的创业兴学精神,与之交友,多次到马伯声学校参观访问并演讲题词等。

民安号与冯玉祥的佳话。冯玉祥寓泰期间,经常在泰城走动。据高继利讲,有一次冯玉祥来到民安号,看到店铺干净整洁、理发师精明干练,便很赞扬地跟高传安说:“干这一行就应该讲究卫生,咱中国人对卫生不在行,要改变这种面貌。”谈起理发店的字号“民安号”,冯玉祥风趣地说,“孙中山先生是三民主义,加上你的民安,就是四民主义了。”高传安不解其意,不敢回答。冯继续说,“中山先生是民族、民权、民生主义,加上你的字号民安,取国泰民安之意,就可以称之为四民主义了。”说完,哈哈大笑。

总之,20世纪二三十年代,泰安回族百姓在泰城创建了一系列商铺字号,这些字号在服务百姓、商旅和香客的基础上,也深刻影响着泰安城市的发展。马伯声创建的“仁”字号、金有重的人和堂、高传安的民安号等,一方面造福百姓、关心公益,另一方面积极支持党领导的革命事业。同时这些商号还与寓居泰山的冯玉祥将军发生了系列佳话,成为泰安百姓津津乐道的话题。这些商号,在新中国成立后公私合营时都进行了改制,但是商号为百姓提供的服务以及工商业者的技艺、品质、精神却始终在泰安百姓中流传。

(作者系泰山学院教授、历史学博士)

 

(责任编辑:曹原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