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专精特新“小巨人”到隐形冠军之路

首页    政策 ● 理论    调查报告    从专精特新“小巨人”到隐形冠军之路
创建时间:2024-08-05 13:50

文|高皓

 

“隐形冠军”最早由德国学者赫尔曼·西蒙 (后文简称“西蒙”) 提出。隐形冠军企业小而强悍,长期深耕主业并保持高强度研发投入,技术积累深厚、创新能力强大,凭借难以替代的品质优势成为所在市场的全球领导者,是一国产业转型升级和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力量。同时,隐形冠军多聚焦于产业链的中上游,掌握行业关键材料或核心零部件,许多隐形冠军为世界500强等龙头企业提供重要配套,在全球产业链中具有“四两拨千斤”的核心能力,是解决关键领域“卡脖子”问题的突破点。因此,培育单项冠军企业关乎国家安全与发展,具有重要战略意义和经济价值。

 

我国隐形冠军数量不足、核心竞争力不强,民企“小巨人”极具增长潜力和培育价值

近年来我国着力打造领航企业、单项冠军企业、专精特新“小巨人”、优质中小企业的梯度体系,已取得一定成效。然而,与全球隐形冠军盛产地德国、日本、瑞士等国家相比,我国隐形冠军企业仍存在总体数量不足、核心竞争力不强等差距。从定义上看,工信部评选的制造业单项冠军示范企业与西蒙所提出的隐形冠军标准最为接近,因此最具可比性。截至2023年7月我国示范企业数量为606家,远低于德国2021年的1573家 (根据西蒙的统计结果)。从相对数量来看,德国隐形冠军企业占德国全部350万中小微企业的0.45‰,而我国606家单项冠军仅占全部5200万户中小微企业的0.01‰。即便加上作为后备军的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二者合计占比也仅为0.24‰。更为重要的是,上述我国企业中占据产业链上游关键位置、掌握核心技术、具有不可替代性的企业数量较少。我国冠军企业队伍提质扩容迫在眉睫。

专精特新“小巨人”具备主营业务突出、竞争力强、成长性好等特征,在核心基础零部件、关键基础材料、先进基础工艺、产业技术基础等领域成长潜力大,是冠军企业的重要后备军。民营企业是专精特新“小巨人”的主力军。据统计,85%专精特新“小巨人”来自民企。与国企相比,民企量大面广,更适合在广泛利基市场探索深耕。同时,近年来国外技术封锁、滥施单边调查和制裁等挑战层出不穷,民企相对国企更具备技术升级、海外扩张的差异化优势。同时,德国经验表明,绝大多数隐形冠军是谋求代际传承的家族企业。家族企业具备追求长期价值、专注深耕、珍惜声誉、追求传承等特征,有利于在长达数代人的长期耕耘中成为全球冠军。

因此,培养我国的隐形冠军企业,重中之重在于为民营专精特新“小巨人”提供从1.0到2.0的“升级通道”,从而助力我国制造业在数量和质量上实现引领。

 

表1:上市“小巨人”与德国隐形冠军经营数据对比

     

指标

上市“小巨人”

德国隐形冠军

平均营业收入

3.2亿元

 36亿元(4.67亿欧元,2021年)

平均净利率

11%

 税后利润率 8%(2021年销售净利率 5.8%)

平均资产负债率

30%

 58%

平均净资产收益率

9%

 税前净资产收益率 25%

 

我国民营专精特新“小巨人”发展面临的核心问题

(一) 高端研发积累薄弱,核心技术攻坚乏力

以前沿技术和高端产品为代表的硬实力不足是“小巨人”落后于德日隐形冠军的最根本原因。我国企业以往通过快速模仿、引进国外技术,依靠强大成本、市场等优势,在下游组装、中低端消费等领域快速发展。但在上游关键领域布局不足、积累薄弱,导致许多产业仍暴露在被上游“断流”的风险之下,“国产替代”存在源头性核心问题。

补齐上游核心领域短板,只能依靠自主研发。但放眼国际,德日等企业起步早、积淀深厚。据统计,德国隐形冠军平均年龄为79岁,日本为65岁,而我国上市制造业单项冠军平均22岁,上市专精特新“小巨人”平均仅为20岁,起步晚了数十年。在这数十年间,德日隐形冠军长期保持高水平研发投入,构建了牢固的技术专利护城河。例如在风力发电领域,截至2019年9月全球总计40011项风电专利,中国以16740项占比42%,但其中只有300项是世界级专利,而德国拥有958项世界级专利,是我国三倍还多。因此尽管我国“小巨人”的平均研发强度已达9%,超过德国隐形冠军的6%,但要追平过去数十年的历史差距,还需要坚持不懈,下更大力气进行研发投入和技术创新。

(二) 综合实力仍有差距,全球市场占有率较低

我国“小巨人”在产品、渠道等方面与德日隐形冠军还有较大差距,全球市场拓展不足,大大压低了企业成长的天花板。德日隐形冠军平均年营收规模均在36亿元左右 (德国4.67亿欧元,日本73亿日元),而我国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户均营收仅为3.2亿元,还不足德日冠军的十分之一。

国内市场“区域割据”。目前我国“小巨人”企业数量不少,但规模小、行业集中度低。凭借渠道和产品优势能够成为在所在区域的“小巨人”,却难以形成行业龙头地位。据工信部统计,约半数“小巨人”的国内市场占有率不足30%,根本原因在于产品尚无不同于其他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海外市场“走不出去”。身处超大规模国内市场,我国企业不出国门也能成为“小巨人”,因此出海动力不强。同时由于缺少核心技术支撑、成本优势较弱,“小巨人”产品国际竞争力不足,拖慢出海步伐。在上市“小巨人”企业中,尽管约七成企业已开展海外业务,但平均海外收入占比仅20%左右,与全球领导地位还有相当大差距。相较而言,41.7%的德国隐形冠军认为自己是全球市场的领导者之一,日本隐形冠军的平均全球市场份额高达43.4%。

(三) 资产与资金利用效率低,盈利能力欠佳

盈利能力是企业长期发展和保持竞争力的基础。净资产收益率 (ROE) 是评价企业经营效率和盈利能力的重要指标。我国上市“小巨人”企业平均ROE约为9%,而德国隐形冠军的估算值约为18%,是我国“小巨人”的2倍左右。

净资产收益率是净利润率、总资产周转率和杠杆比率之积。我国上市“小巨人”的平均净利率为11%、总资产周转率0.58、杠杆率1.4倍,德国隐形冠军的三项数据分别为8%、0.94、2.4倍。以上数据显示我国“小巨人”:一方面资产利用效率低,创收能力有待提升;另一方面外部融资效率不高,不利于企业快速发展。据统计,德国隐形冠军平均资产负债率约58%,而我国上市“小巨人”仅30%。

(四) 技能人才缺口巨大,转型升级后劲不足

我国绝大多数“小巨人”来自于制造业。制造业的转型升级不仅需要设计图纸的研发人员,也离不开操作落地的技术工人。一方面,一线工人的技术能力高度影响产品品质,是重要的竞争力来源;另一方面,一线工人最熟悉技术难点和堵点,是提升生产效率的重要推力。据统计,西门子“未来工厂”员工提出的改进意见对年生产力增长贡献率高达40%。未来,随着生产车间加速向智能化和数字化转变,对技术工人也将提出更高要求。

但我国高技术工人长期存在巨大缺口,导致“小巨人”向2.0升级的后劲不足。据统计,2022年我国中高技能人才6000余万人。

2021年我国高级技师、技师、高级技能人员的求人需求与供给的倍率分别高达3.05、2.7和2.51。以浙江台州为例,该市年均需要高技能人才2万人,技能人才6万人,但近3年来当地职业院校培养和社会招引的技能人才每年仅约3万人,有过半需求未被满足。

 

国际经验:德日隐形冠军发展借鉴

德国、日本等在培育和发展隐形冠军企业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对我国“小巨人”转型升级具有参考价值。

政策性银行提供稳健的资金支持。在德国,支持中小企业和初创企业融资是 《德国复兴信贷银行法》 规定的重要职责之一,政策性银行——德国复兴信贷银行 (KFW) 与地方银行互为补充,向中小企业提供低息长期信贷和融资担保等金融服务。

产研融合赋能中小企业创新。德国的应用型研究中心发展成熟。例如,著名的弗劳恩霍夫协会在德国有76个研究单位,3万多员工主要为科学家和工程师;资金约30%来自公共部门,其余来自合同研究收入;2022年研发经费约30亿欧元,其中26亿欧元用于合同研究,许多中小企业的研发需求通过下订单的方式在此实现。

支持企业“走出去”。日本中小企业厅下设的日本贸易振兴机构 (JETRO) 在全球有100余个办事处,为中小企业海外投资提供咨询、对接等服务。同时,日本针对中小企业制定了鼓励出口的措施,如设立“海外发展·事业重组基金”,并对中小企业出海相关的人才培养、品牌宣传、供应链多元化活动等提供补贴与服务支持。

职业教育发达,培养大量高技能人才。德国特色的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双元制”体系,不仅向社会输送了高水平科研人员,还培养了大批毕业就能上岗、现场技能强大的技术工人。日本也十分注重技能型人才培养,1951年制定 《产业教育振兴法》 支持职业教育,以职业学校为起点、企业培训为延续的职业人才训练体系培养了大批专业人才和高技能工匠。

丰富的中小企业法律体系。日本通过立法保护与促进中小企业发展,颁布了 《中小企业基本法》 《中小企业支援法》 《中小企业信用保险法》 等若干中小企业法,增强了中小企业对于政策的可预期性和稳定性。

当前全球经济下行、大国博弈激烈、地缘政治复杂,根浅底薄的民营专精特新“小巨人”想要进军成为全球隐形冠军,意味着要与世界领军企业“抢蛋糕”,任务十分艰巨。借鉴全球经验,建议在资金、技术、人才、产业链等方面形成全方位政策支持,助力民营“小巨人”逆风前行。

(一) 成立中小企业政策性银行,进行制度化补充和兜底

“小巨人”企业打造核心竞争力高度依赖研发创新,而研发活动资金需求周期长、金额大,研发成果不确定性强,企业融资存在市场失灵。因此,德国、日本等国家均有政策性金融机构向中小企业提供稳定服务,有效支持企业长期融资需求,而我国对专精特新“小巨人”等优质民企缺少以信贷机构为抓手的制度供给。

建议成立专门支持民营专精特新企业的政策性银行,如成立中国中小企业发展银行,或由国家开发银行、中国进出口银行等现有政策性银行内设“隐形冠军部”或“专精特新部”,为专精特新“小巨人”的发展提供中长期信贷、融资担保、出海服务等精准支持和兜底保障,增强“小巨人”企业潜心研发、走向全球的信心和底气。

(二) 分级分类补贴研发订单,增强研发资源可及性

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对标德国弗劳恩霍夫协会,自成立以来成为赋能中小企业技术攻坚的重要力量。为更好利用现有资源,建议对国家技术创新中心承接的专精特新企业研发订单,根据企业认证级别与领域重要性,实行分级、分类财政补贴激励,补贴经费可由中央财政和地方财政共同承担。

具体来讲,从创新型中小企业到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再到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认证每提升一级,补贴比例可提升10%;同级别企业,重点领域补贴比例比一般领域高5%。例如,对专精特新“小巨人”在重点领域和一般领域研发订单可分别给予30%-35%、25%-30%的补贴;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则分别给予20%-25%、15%-20%;创新型中小企业分别给予10%-15%、5%-10%。

表2:专精特新企业在国家技术创新中心研发订单补贴

企业类型

订单内容

补贴比例

专精特新“小巨人”

重点领域

30%-35%

专精特新“小巨人”

一般领域

25%-30%

专精特新中小企业

重点领域

20%-25%

专精特新中小企业

一般领域

15%-20%

创新型中小企业

重点领域

10%-15%

创新型中小企业

一般领域

5%-10%

 

(三) 建设高水平职教国际学校,加大高技能人才供给

当前我国技能人才数量不足、能力偏低,存在巨大供需缺口,未来随着产业转型和技术升级加速推进,对高技能人才的要求还将进一步提升。为补齐技能人才短板,必须加速优化职业教育办学体系,建设高水平职业学校。

建议以中外合作办学的高水平职业教育国际学校为抓手,形成广泛社会影响力和宣传效果。相关部委可支持有条件的高等职业学校、优质民营企业与德国、瑞士、日本等国一流职业教育机构合作办学,争取在2025年前新落地5家中外合办的标杆性职业学校;可在资质审批等环节开设绿色通道,缩短流程周期;鼓励职业教育国际学校在国外师资引进、国内师资培养、课程与教材开发设计、产教融合合作模式等方面加强探索;支持职业教育国际学校开设语言课程、互派留学生,为中国单项冠军和“小巨人”投资海外、国外隐形冠军投资中国提供人才支撑。

(四) 紧抓时间窗口,引入德国、瑞士等地隐形冠军企业

受俄罗斯能源、供应链断链等突发问题的阶段性影响,德国、瑞士等德语区国家的许多优质中小企业甚至隐形冠军正面临生存危机,出海日益成为其破局之选。这些企业具有强大的创新活力,也是巩固产业链安全的重要力量,广受各国青睐。当前对于这一优质群体,美国的FDI补贴、半导体和新能源产业补贴等支持政策颇具吸引力;东南亚成本低廉、增长潜力大,也获得德语区隐形冠军企业的关注。

建议相关部委牵头,由地方政府部门结合本地产业情况抓紧制定招引名单和落地方案,扎实调研、精准吸引德语区隐形冠军等优质中小企业来华投资;助力产业园区、自贸区自贸港、相关企业等与德国企业高效、有序对接,促进人才、技术、管理等要素流入。

(作者系全国工商联智库委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