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高质量发展要处理好大与强的关系

首页    政策 ● 理论    理论研究    企业高质量发展要处理好大与强的关系
创建时间:2024-07-23 16:42

文|郭伦德

 

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无论是从服务于首要任务,还是从走出“过剩—内卷—过剩”发展困境,我国企业都必须从数量扩张型增长向质量提升型增长全面转型。完成这样一个转型是一场深刻变革,企业必须正确处理大与强的关系,树立科学的经营观,始终坚持把质的有效提升放在第一位,在质的有效提升中实现量的合理增长。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新时代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特征是,由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从量的扩张转向质的提升。”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2023年年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再次强调,“必须把坚持高质量发展作为新时代的硬道理”。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再次强调,要“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要达到宏观上的目标,就必须构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微观基础,探索企业从传统数量扩张型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的道路。正确处理大与强之间的关系是企业成功走向高质量发展的前提。

 

大与强之间有一定的依存关系

从微观上讲,企业发展不仅体现在营业收入、生产规模、资产规模等数量指标的扩张上,也体现在经营效 (益) 率、市场竞争力、抵御风险能力、创新活动指数等质量指标的提升上。管理学研究发现,从企业成长的全生命周期来看,量的扩张与质的提升存在一定的依存关系:两者可以是一个相互依托和相互作用、促进共同提高的过程;也存在一定的背离关系,过于追求量的扩张可能会忽略或影响质的提升,进而为后续量的扩张埋下安全隐患。

研究发现,企业在成长过程中容易掉进两大陷阱:一是冒进陷阱。一般在企业创立7-8年的时候。创业成功,导致企业主盲目自信,进而多元投资,企业规模快速膨胀,最终引发管理失控,企业破产倒闭。二是保守陷阱。一般出现在企业创立20年左右的时候。这时,企业成长往往已经进入了饱和期,迫切需要二次创业。但由于组织的习惯性力量过于强大,导致企业面对变革过于谨慎、行动迟缓,最终使企业失去了再造重生机会,陷入成长停滞状态。

落入上述两种陷阱正是质与量相互背离的结果。要避免落入两种陷阱,企业必须走坚持做优做强为先、坚决摒弃贪大求洋的高质量发展路子。

 

我国企业大的不少、强的不多

从现实发展来看,我国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都存在大的不少、强的不多的问题。改革开放40多年来,中国企业进入世界500强企业榜单的数量不断增多。2021年财富世界500强企业榜单中,中国大陆共有135家企业上榜。国内的中国企业500强、民营企业500强等榜单,入围门槛年年提高。不加分析地看待这些数据,很容易得出一个结论:中国企业越来越强。

但如果深入分析下去,就会发现上榜企业大多数是大而不强。据北大光华管理学院院长刘俏的计算,在美国纽约交易所和纳斯达克上市的所有企业 (金融企业和公用事业企业除外),1963-2001年平均投资资本收益率 (Return on Invested Capital) 为11.6%,而1998-2017年在中国A股上市的企业平均投资资本收益率不到4%,即单位资本投资的税后利润、中国股市企业不到美国股市企业的一半。来自其他方面的数据也得出同样结论。2018年,中国大型汽车制造企业,包括东风、一汽、广汽、吉利等加起来,利润总额是137亿美元。而日本丰田汽车公司一家企业,当年利润额就达到250亿美元。中国这么多的车企加起来的利润,只是丰田一家公司的大约一半,而我们的规模和员工数远远超过丰田,人均利润额却差了将近5倍。在刘俏看来,“大”企业与“伟大”企业有显著区别,后者至少能在一个很长的时间内保持比竞争对手、比资金成本高出一截的投资资本收益率。根据这一定义,目前中国大企业当得起“大”的不少,但当得上“伟大”的却很少。要实现中国企业从“大”到“伟大”的升级,必须推动中国企业从大到强。

 

从大到强,要去多元化,走专业化经营之路

调查发现,一些企业之所以热衷采取多元化经营战略,有的是市值管理的需要,有的是为了分散经营风险,有的是为了安全、迷信“大而不倒”。也有的纯粹是为了大而大,因为大企业更受社会各界追捧,融资、上市更受照顾,招聘人才,投简历的更多。还有的是什么都想要,多元化经营能够适应瞬息万变的市场环境,抓住尽可能多的发展商机。而商机是最稀缺的资源,一旦错过悔恨终生。总之,企业有一万种理由做大。

但大的未必是强的。刘俏研究发现,在股票市场上,多元化经营企业往往相较于专业化经营企业,会有一个估值折价。一种被普遍接受的解释是,多元化经营会降低企业的投资效率,导致资本收益率下降。一些大型金融集团与垄断、经营不透明、代理问题、高管薪酬过高等联系在一起,受到公众批评。无论是2008年的国际金融危机,还是最近发生的美国前10大银行硅谷银行破产事件,无不表明,只要企业大而不强,那么不管多么大,都不能避免不倒 (或被政府接管) 的命运。非金融企业,由于引发国民经济系统性风险的可能性较小,倒就真倒了,政府可能不会接管,一般也没办法接管。

当然,也要看到,当今社会利用资本的力量,通过多元化经营,也有一些企业在做大的同时,做优做强了。比如美国通用电气和谷歌。这些企业从事多元化经营不仅没有遭遇估值“折价”,反而提升了估值溢价,经营方式与过去庞大僵硬的企业帝国完全不可同日而语,书写了各自成就伟大企业的创业故事。这些企业是如何做到的?一是领导者卓越。要么具有非凡的管理能力,如杰克炍ざ妫灰淳哂谐暗恼铰匝酃猓缋餅佩奇。二是时势造英雄。数字技术、人工智能与互联网的兴起颠覆了传统商业模式,先发数字企业能够利用先快一步的优势,占据庞大流量数据,筑牢竞争“护城河”。这虽然在某种程度上改变了大未必强的传统商业逻辑,但我们认为,边际报酬递减规律最终仍会起作用,改变的不过是发生作用的时间和形态。考虑到上述成就伟大企业的两个关键因素都很少见,刘俏的研究认为,对于普通企业而言,虽然管理良好的多元化经营也能够避免估值折价,但坚持专业化经营,可能才是更可行、更保险的选择。

美国学者Franko的研究发现,从上个世纪80年代开始,主要工业国家的大型企业都出现了去多元化的管理趋势。在他所选取的200多家美国大型制造企业样本中,1980-2000年期间,采取集团化经营的企业数量大幅减少,占比不到5%,而采取集中化经营的企业数量明显增加。这一趋势在欧洲和日本同样如此。中国企业应该顺应这一趋势。

 

中小企业要坚定不移走“专精特新”发展之路

2023年3月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看望参加全国政协十四届一次会议的民建、工商联界委员,并参加联组会听取意见和建议时指出,“民营企业要践行新发展理念,深刻把握民营经济发展存在的不足和面临的挑战,转变发展方式、调整产业结构、转换增长动力,坚守主业、做强实业,自觉走高质量发展路子”。向“专精特新”方向转型发展,是中小企业高质量发展之路。德国从中小企业中发展出一大批世界级“隐形冠军”,德国经验已经证明了这一点。国家工业和信息化部也很早就做出了引导中小企业向“专精特新”方向发展的战略部署。

据统计,截至2024年3月底,我国累计五批次培育“专精特新”中小企业12.4万家,其中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2万家;名优特新个体户16万家。与我国现有5200多万家企业和超过1.1亿户个体工商户的总体数量相比,“专精特新”企业数量还太少。要引导更多中小企业坚定不移地向专精特新方向转型发展;已经是“专精特新”的中小企业要以成为某个细分市场的行业小巨人或单项冠军为目标;达到行业小巨人或单项冠军的,要继续向成为这个细分领域的全球“隐形冠军”的“城墙口”冲锋,久久为功,绝不放弃。

前不久,笔者对青岛食品股份有限公司进行了一次专门调查。自1950年创办以来,该公司一直坚守在食品生产领域,现已拥有先进食品生产线22条,生产饼干面食品、花生制品、红小豆制品、巧克力糖果、调配米粉、休闲食品、奶粉等7个产品系列共计100多个品类食品。2021年10月21日,公司成功登陆深圳证券交易所主板上市以来,仍然坚守在食品领域,未利用上市融得的资金搞多元化经营,更没有跟风进入互联网、房地产、新能源汽车等新赛道。上市融得的资金,按融资计划专门用于山东省外8个产品营销中心搭建、国家级食品研发中心建设和新产品研发、生产线和仓库智能化自动化升级和专家公寓建设。公司坚持把每一分钱用在练内功上的老国企理财传统,按建设进度暂时闲置的资金,只用在稳健收益类理财上,既未用来改善公司办公“楼堂馆所”,也未在接待费上“奢华铺张”。调查所见,高管办公场所是上世纪80年代建的老楼房,接待用餐“四菜一汤”,唯一看起来比较气派的场馆是产品展示大厅。以内生发展为主线,以外延发展为两翼,通过开拓创新打造百年青食。这种朴实稳健的专业化经营作风,是青岛食品公司业绩穿越疫情周期保持稳定、各项财务指标保持健康、持续以高额收益回报投资人 (2020至2022年三年累计向股东现金分红1亿元以上) 的重要原因。

那么,青岛食品股份有限公司专精于饼干制造,是否已经发展到止境了?并非如此,相反,在饼干这个细分赛道,该公司还有很大的深耕空间。作为一家国资控股、国内主板上市企业,在国内饼干细分市场领域,青岛食品公司与主要竞争对手、民资控股、香港主板上市的广东嘉士利集团有限公司比较,在饼干产品线的宽和深两个方面都存在较大差距。后者目前开发的饼干产品线的宽度有8大系列 (早餐饼干、薄脆饼干、夹心饼干、威化饼干、苏打饼干、月饼、九洲饼干、其他饼干),深度共计225个品种,其中最深的一系拥有49个饼干品种,最浅的一系也拥有9个产品型号。目前在国内饼干这个焙烤食品细分市场,经营主体数量众多,行业集中度低 (截至2022年年底,营业收入超过2000万元的规模以上企业仍有608家),市场竞争比较充分。这样的市场环境,加上拥有较好的内功基础,青岛食品和嘉士利都具备成长为饼干细分领域行业小巨人的内外条件。

像青岛食品、嘉士利这样的企业,在中小企业中有一定的代表性,它们面临的共同问题是,如何从小而优成长为大而强。笔者认为,在指导方针上要坚持习近平经济思想,坚持“稳中求进工作主基调”,“在守住根基、稳住阵脚的基础上积极进取,不停步、能快则快,争取最好结果”。在产品策略上,要进一步聚焦主业主品,把更多资源集中于销售增长最快、投资回报率最高、对消费者的黏性最强的产品线和产品型号,同时持续推进新品潮品研发,适应地域化、多样化、多层次性的消费需求,在绿色化、健康化、高端化上精耕细作。在竞争策略上,要积极作为,逐步提升整合全行业产品链的能力。从深化纵向一体化合作做起,搭建从原料生产到产品营销“最后一公里”的全产业链企业协作体系。同时,也要积极推进横向一体化合作,形成各竞争企业专业化、差异化、特色化发展格局。在提高全产业链的深度、长度、完整性、先进性、安全性、整体价值和国际竞争力上,发挥领军企业应有的作用,推进我国现代化食品工业体系建设,为成长为行业小巨人构建良好行业生态。

 

特大型、大型企业要回归主业主责

2022年2月28日,中央深改委第二十四次会议审议通过 《关于加快建设世界一流企业的指导意见》,明确要求国有企业要始终坚持聚焦主责主业,加快退出非主业非优势业务,围绕所在领域深耕细作,不沉溺于机会主义和规模速度情结,不随意跟风频繁转换赛道,坚持以专业化做精做优,打造细分领域核心优势。

一是要回归主业。2020年6月30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十四次会议审议通过 《国企改革三年行动方案 (2020-2022年)》。经过三年锻造,一批重大战略性重组和专业化整合成功实施。到2022年年底,中央企业从事主业的户数占比达到93%,中央企业涉及国家安全、国民经济命脉和国计民生领域营业收入占比超过70%。应该说,推动大型国有企业回归主业主责的任务基本完成。

二是要坚守主业。主业大而不强,投资收益率低,是许多非金融类国有大型企业转向房地产、金融业、文化产业等领域的重要原因。推动国有大型企业坚守主业,必须做强主业。三年改革,全国国有企业营业收入、利润总额,2021年比2020年分别增长18.7%、26.3%;其中,国资委监管中央企业2022年年化全员劳动生产率,较三年行动之初增长32.5%。数据显示,国有企业主业经营绩效实现了大幅提高。在经营绩效改善的基础上,国有企业增加了研发投入。与2019年相比,2021年209户“科改示范企业”研发投入强度提高6.5个百分点,新增发明专利授权数量增长69.5%。2022年底,中央企业研发投入经费超1万亿元,工业企业研发投入强度超过3%。绩效的改善和研发强度的提高,有利于增强国有大型企业的市场竞争力,为坚守主业提供了物质条件。

三是要勇于揭榜挂帅当“链长”,在打造先进产业集群中发挥“国家队”作用。三年行动期间,国资委分两批遴选16家“链长”企业,在提高我国重要行业、关键领域的产业链韧性和保障供应链的安全性上发挥了“国家队”作用。当前我国正处于制造大国迈向制造强国的关键时期,迫切需要制造业增强内生动力。先进制造业集群是产业分工深化和集聚发展的高级形式,集群内大中小企业之间紧密互动,通过产品和服务结成富有韧性的生产网络,提高了生产效率和市场响应速度,增强抗风险能力。同时集群内各类创新主体大量集聚,便于开展多主体协同创新,起到降低创新成本、提高创新效率、加速技术外溢、加快成果转化的作用。2022年11月,工信部正式公布45个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的名单。数据显示,45个国家级集群2021年主导产业产值达19万亿元,布局建设了18家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 (占全部国家级创新中心数量的70%),拥有国家级技术创新载体1700余家,培育创建了170余家国家级单项冠军企业、2200余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成为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载体。2023年5月5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通过 《关于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集群的意见》,要求把发展先进制造业集群摆到更加突出位置。国有大型企业在先进产业集群建设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要继续通过突出主业,做强主业强化“国家队”和产业链“链长”的引领作用。

四是要锻造始终立于市场竞争不败之地的“撒手锏”。国家之间的经济竞争,归根到底是各国大型企业之间的竞争。国有大型企业做强主业要在锻造自己独有的“撒手锏”上集中着力。有了自己的“撒手锏”,就不怕被外国“卡脖子”,在面临对方断链脱钩威胁时就有更大的底气。锻造“撒手锏”,国有大型企业必须增强为行业或领域解决核心技术、关键零部件和材料、系统软件和基础性工具软件等“卡脖子”问题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从解决“卡脖子”进口替代开始一步一个脚印地爬坡过坎,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

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以后,一个又一个行业结束了“黄金时代”,进入“白银时代”甚至“青铜时代”。我国企业必须顺应新常态和国际潮流,正确处理大与强的关系,跳出数量扩张增长的“内卷”陷阱,更加关注企业经营质量指标上的持续提升,全面、准确、完整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坚定不移地走从大到强的高质量发展道路。

(作者系中央社会主义学院统一战线理论教研部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