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培育民营文化产业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构想

首页    政策 ● 理论    理论研究    加快培育民营文化产业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构想
创建时间:2024-07-01 15:31

文|王莉 李全

 

今年全国两会,政府工作报告中将“新质生产力”列入2024年十大工作任务的首位,与此同时,与“文化”相关的表述七次出现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并明确提出“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实际上,我国文化产业经过多年的积淀与发展,已经形成了完整的产业链,涉及产业门类丰富、受益面广,高度符合“新质生产力”的基本特征。纵观近年来政府工作报告中对文化产业发展的要求,2017年要求“加快培育文化产业”,2018年要求“加快文化产业发展”,2019年要求“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改革发展”,2023年要求“支持文化产业发展”,文化产业的发展已经成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战略中的重要一环。目前文化产业中民营主体居多,且多以新兴业态推动和引领相关领域发展,如何推动相关企业集群加快数字化转型和绿色发展,显然已经成为大力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抓手。党和政府对民营文化产业的坚定支持,充分显示了国家对经济结构转型的坚定目标,也体现了党中央对宏观经济提质增效目标实现的战略要求。

 

文化产业是实现新质生产力的有效路径

2023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黑龙江考察期间首次提到“新质生产力”。在2023年12月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新质生产力”再次被重点提及。今年1月31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就扎实推进高质量发展进行第十一次集体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对“新质生产力”作出了系统阐述,他指出,“新质生产力是创新起主导作用,摆脱传统经济增长方式、生产力发展路径,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符合新发展理念的先进生产力质态。”

根据相关重要表述,文化产业的创新发展高度符合国家对新质生产力的要求。首先,文化产业目前正在以创新起主导作用、摆脱传统经济增长方式、生产力发展路径。文化产业的核心产品是内容,我国文化产业在发展进程中内容不断创新,在中央对文化自信的要求指引下,文化产业的内容大量融合了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中的优秀元素,不仅仅创作出了一批质地优良、形式新颖的文化产品,表现形式也越来越丰富。比如北京的故宫博物院可以通过VR全景技术,展现故宫博物院及每个宫殿的全景影像,所有文物和文字解说都清晰、逼真,其中数字多宝阁利用高精度的三维数据展示了文物的细节和全貌,观众可以零距离全视角“触摸”文物并与之互动。再比如在“八朝古都”开封,可以看到高科技赋能的地屏全景呈现了张择端笔下的《清明上河图》,这个世界上建造时间最早、使用时间最长、空间跨度最大的人工运河在创新的展现模式下,给观众展示了燕赵文化、中原文化、江南文化和齐鲁文化的宏大叙事,既实现了文化的可视化,又拓展了文化的理解深度。

其次,文化产业在发展的过程中越来越多融入了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的特征。目前流行的网络文学、网络游戏、网络影视作品等都在借助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甚至GPT等大模型来进行产品设计和推广,正在跨越时空,超越国界,在逆全球化的趋势下服务于中国文化产业走出去战略,良好地展示了中国传统优秀文化的精髓,为中华文化跨洋出海提供了技术支持。在产品内涵、技术水平不断提升的背景下,中国自主研发类游戏取得了良好的经济社会效益,体现了高效能高质量。根据《2023年中国游戏出海研究报告》的统计,2023年相关产品在海外市场取得了1175.16亿元的销售收入,《2023年中国网络文学发展研究报告》也统计,相关网络文学海外市场销售额突破了40亿元。随着AI技术的快速迭代,中国文化产业高科技、高质量、高效能的特点日益凸显。

 

民营文化产业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机遇与挑战

近年来民营文化产业快速发展,特别是迎着“四新经济”的发展模式创新,行业通过以算力不断提高为基础的人工智能实现场景的落地,推动文化产业以科技创新的形式展现并形成集群。随着各地科技基础设施的逐步完善,辅以民营企业的发展活力,民营文化产业的潜力将会得以充分发挥。但改革不是一蹴而就的,当前有的地区制约民营企业发展的情况仍然存在,如何着眼民营经济全面发展推进改革,已经成为民营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命题。

党的十八大以来,民营文化产业发展方兴未艾。根据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的数据统计,我国民营企业数量从2012的1085.7万户到2021年的4457.5万户,总量翻了两番,民营企业在稳就业、稳增长、稳民生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基础性作用。近年来,随着国家科技创新战略的逐步落地,民营企业的创新能力不断拓展。201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 《关于营造更好发展环境支持民营企业改革发展的意见》,要求推动“放管服”,精简市场准入行政审批事项,按照“非禁即入” “非限即入”原则执行负面清单制度,打破隐性壁垒,为民营文化产业的创新发展拓展了市场空间。2023年 《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的意见》 更是为民营文化产业做大做强提供了制度保障,其中人才和用工需求的保障、数字化转型和技术改造、政策直达快享机制等,均为民营文化产业提供了规范和发展的基础。

目前,随着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的逐步深化,民营企业日益呈现出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四新经济”的发展形态。据 《经济日报》 报道,2023年前5个月,全国新开办“四新经济”民营企业215万户,占新开办民营企业的57.1%,全国“四新经济”民营企业总数已经超过2500万户。其中,民营企业产业结构持续优化、创新性发展动能日益显现。民营文化产业则以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新一代技术应用进行着快速的模式创新和管理方式创新,数字文博、数字演艺、数字竞赛等文化产业的新业态层出不穷,而这些模式本身也具有低碳环保的典型特征,又同时符合绿色发展的新理念。民营文化产业正在以蓬勃发展的状态引领时代新风尚,精准匹配百姓日益丰富的文化生活。

但民营文化产业的发展仍然存在着不少制约。第一,民营文化产业在发展过程中更多是通过自己的探索来实现企业进阶,但纵观全球,大量文化产业独角兽的涌现,都与全球产业布局以及相关产业战略的推进密不可分,民营文化产业发展纳入国家发展战略规划,是行业发展的重要条件。第二,民营文化产业在具体行业准入中仍存在不少制约因素,比如在《市场准入负面清单》中明确规定非公有资本禁入或限制股权比例的情况外,仍有一些领域对民营企业存在隐形门槛,看似在负面清单之外,但准入资质的要求很高,或对民企实际形成隐性壁垒的情况依然存在,这对民营文化产业的创新发展将会形成制约。第三,民营文化产业多为轻资产类企业,其运营过程中存在评级难以提升、融资难度较大的情况,特别是对于数字化转型较快的民营文化类企业,其数据资产面临难估值甚至无法估值的情况,自然也就会导致其融资难,不仅商业银行对其贷款准入门槛较高,资本市场对其发行股票、发行债券准入门槛更高。第四,民营文化产业发展较快,但相应的教育、科技、人才体系建设配套不够,学历教育中几乎没有相关专业设立,科技创新战略中所涉及的硬科技及商业模式创新也与其距离较远,产业所需要的人才供给跟不上,这些都是民营文化产业长期发展的制约因素。第五,民营文化产业在发展过程中面临法律法规和相关制度不健全的情况,这也会造成相关民营企业发展受到制约的情况,严重时还会影响企业信心。

 

加大民营文化产业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政策扶持

目前国际形势复杂严峻,我国需要加快构建新的发展格局,文化产业兼具轻资产、绿色化、易于数字化转型等特点,而民营文化产业更是在此基础上更有效率。因此,作为创新型产业的代表领域,民营文化产业面临重要的发展机遇期,应该是国家发展战略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当然也需要应对一系列挑战,如何实现民营文化产业快速发展,已经成为我国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内容。

民营文化产业在发展过程中,首先是需要继续增强信心,在相关法律法规和制度层面继续出台保护民营经济发展的举措。其次是将民营文化产业的发展纳入国家文化产业发展战略规划,在规划中为民营文化产业的良好布局做出长远设计。此外还要出台相关扶持政策,为民营文化产业的发展和完善提供制度支撑。具体来看,应在以下五方面进行落实。

1.在国家文化产业发展战略中纳入民营文化产业发展规划。民营文化企业的发展多处于自我探索阶段,相关民营中小型文化类企业在发展模式上往往过于专注短期经济利益,缺乏长期发展规划,这不利于产业进阶升级。若能将其纳入国家文化产业发展规划,不仅有利于民营文化企业集群的快速发展,对于文化产业的整体布局也将具有显著的优化作用,将有助于形成民营文化产业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战略基础。

2.不断优化民营文化产业的市场准入标准。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应该是一个动态调整的体系,过程中应充分评估民营文化企业在负面清单中的参与效果,目前仍有一些领域对于民营文化企业有隐形门槛,甚至个别负面清单也有必要重新厘清。在显性壁垒、隐性门槛不断合理优化的过程中,将会进一步拓宽民营企业参与文化产业的广度和深度,为民营文化产业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有效供给。

3.针对民营文化产业融资难融资贵的情况,应积极尝试数字资产评估试点,为民营文化企业的资产重估提供依据。应进一步落实国家发改委发布的 《关于进一步抓好抓实促进民间投资工作努力调动民间投资积极性的通知》 等政策,专门针对民营文化产业展开研究,对重点企业进行试点,针对相关企业制定针对性的融资方式和融资政策,有效将投资渠道有限的民营资本引入相关优质民营文化企业,实现产业升级,推动优质生产力创新发展。

4.加快补齐民营文化产业在教育、科技、人才领域的短板。应在文化产业类学历教育和职业培训中加大民营企业的参与度,帮助其培养优质后备人才,并不断进行人才结构的提升。应在科技创新中增加对民营文化产业的支持力度,加大中央和地方各级财政对民营文化产业的科技和人才支持,为其技术创新和完善提供重要的政策支持,同时还要通过资本市场准入等路径支持民营文化产业在高技术领域的创新。应在各类人才工程建设中适度向民营文化产业倾斜,第一步应将相关企业的优秀人才纳入,这些举措将对民营文化产业人才梯队建设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5.推动民营文化产业对绿色发展的补偿政策。近年来不论是演艺行业还是文博产业,都在数字化转型的推动下实现了场景创新和空间重塑,文化产业中的新业态不断推陈出新,不仅在数字化转型中推动了产业自身的深刻变革,也改变了市场的供需模式。越来越多的绿色产品和服务呈现在消费者面前,顾客不需要通过时空的转换就可以实现文化产业的全产业链消费,大大推动了行业绿色转型的实现,对于这些创新型生产和消费,应进行双向财政补贴和税收优惠。当然,随着民营文化产业逐步发展壮大,其对新质生产力的反哺能力将会不断提升。

最后,民营文化产业的快速、稳定发展离不开相关法律、法规、制度的不断健全,以及相关政策的有效落地。只有政策体系不断完善,政策落地效果不断呈现,才会给予民营文化产业的各方参与主体强大的信心,这将为行业的稳健、可持续发展提供源动力。

(作者王莉系中国政法大学人文学院艺术教研室主任;李全系南开大学金融学院金融研究所所长、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博士生导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