聆听好声音 走好奋进路

首页    政策 ● 理论    卷首语    聆听好声音 走好奋进路
创建时间:2022-03-17 10:35

天地春晖近,日月开新元。

在今年全国两会上,民营经济、民营企业、中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这些关键词被频频提起。对各类企业一视同仁,实施新的组合式税费支持政策,紧盯帮助中小微企业纾困解难20条司法措施落实落地,对国企民企、内资外资、大中小微企业等各类市场主体予以同等司法保护,创新不问出身……一句句支持和保护民营经济发展的“好声音”响彻在人民大会堂,被提及于党和国家领导人参加小组讨论时与代表委员的互动中,见诸于政府工作报告和“两高”工作报告中,回荡在记者招待会、委员通道等具体场景中,掷地有声、铿锵有力。

与此同时,全国两会前,多省“开年第一会”为民营经济发展鼓与呼,国家和地方陆续出台一系列纾困中小微企业的政策举措,缓冲疫情影响、放宽市场准入、实施减税降费、优化营商环境,既有“雪中送炭”的帮扶,也有“添砖加瓦”的培育。一个明显的特征是,政府工作报告对今年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要求和政策取向的工作部署,更加明确重点领域、抓住主要矛盾,致力于通过创新政策工具,打通各项支持政策触达实体企业的“最后一公里”。比如,政府工作报告提出,餐饮、住宿等行业就业容量大、受疫情影响重,各项帮扶政策都要予以倾斜,支持这些行业企业挺得住、过难关、有奔头。此前,国家发展改革委等14部门印发《关于促进服务业领域困难行业恢复发展的若干政策》,共出台43项纾困措施。这些措施系统集成、组合发力,是对政策工具内容和运用方式的创新。

好政策要有好效果,关键是“兑现到位”“落到实处”。为此,一方面政府要惠企政策助力,一方面企业要发力转型升级。对民营企业来说,必须认识到,公共性是政策的本质属性,公共性既是政策的逻辑起点,又是其价值终点。所以,即便是设定了量化指标,精准性、操作性、时效性程度都很高的微观惠企政策,也只能寻求解决某一行业、某一领域问题的“最大公约数”,不可能就某一具体企业量身定做。同时,政策效能的表现形式是多样的,它既取决于政策执行主体的执行能力,也取决于企业理解、把握和推动政策与自身经营相结合、进而从中受益的能力。

特殊时期,惠企纾困系列政策如同“及时雨”,努力对冲超出预期的突发因素,对克服眼下困难、稳定信心和预期发挥了撬动和辅助作用。然而,企业要真正走出困境、提质增效,从长远看,起主导作用的仍应是转型升级的内生动力、内在活力,这才是更长久有效的“助推器”。

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广大民营企业要在充分享受政策红利的基础上,善于危中寻机、化危为机,更加注重挖掘潜力、苦练内功,把更多的精力放在打造和提升自身核心竞争力上来,走好新时代的奋进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