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营企业社会责任报告(2020)

首页    政策 ● 理论    调查报告    中国民营企业社会责任报告(2020)
创建时间:2021-02-12 09:26

文|全国工商联

  继2018、2019年连续两年发布中国民营企业社会责任年度报告后,2020年全国工商联第三次发布中国民营企业社会责任年度报告,旨在让社会全面了解民营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实践成就,树立和宣传我国民营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正面形象,引导更多民营企业积极履行社会责任。

  报告主要依据全国工商联2019年度民营企业社会责任调查所得的24223份有效调查样本,个别数据延伸到2017、2018或2020年,同时结合一些统计数据。调查样本企业的分布相对比较广泛,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总体情况

  截至2019年年底,我国民营企业数量已达3516.4万家,占全部企业数量的91.1%。2019年,面对国内外风险挑战明显上升的复杂局面,民营企业发展仍然保持良好的发展态势。同时,在保障民生、稳定增长、促进创新、增加就业、贡献税收、保护环境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为落实“六稳”“六保”作出了突出贡献。尤其是在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和助力国家脱贫攻坚方面,民营企业更是充分展现了“自己人”的责任担当和家国情怀。

  (一)同心抗疫,危难之际彰显责任担当

  2020年伊始,面对突发新冠肺炎疫情,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英明决策、果断行动,民营企业积极响应,纷纷行动起来投身抗击新冠肺炎疫情阻击战。到2020年4月14日,在近三个月的时间里,全国共有11万家民营企业捐款172亿元,捐物价值120亿元,设立基金62亿元。基金主要支持因逆行抗疫而染病的白衣天使,白衣天使冒着生命危险抗疫,基金让他们少些后顾之忧,让当时紧张的空气增加了温暖。另外,民营企业还纷纷运用各自优势到国外采购,转产口罩、防护服,一批批防护物资运到医院,形成当时亮丽的风景。抗疫行动中,民营企业行动之快、规模之大、范围之广、效率之高、效果之好,前所未有。

  (二)“万企帮万村”贡献中国减贫方案

  广大民营企业积极响应总书记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号召,踊跃投身“万企帮万村”精准扶贫行动,取得了丰硕成果。截至2020年11月底,进入台账管理的民营企业有12.3万家,帮扶13.72万个村(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村7.28万个)的1779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产业投入1026.7亿元,公益投入167.5亿元,安置就业88.37万人,技能培训129万人。民营企业还踊跃投身在“三区三州”组织开展的中国光彩事业行、民营企业南疆行等系列活动。截至目前,累计签订招商引资项目786个,投资金额达3727.17亿元,捐款捐物5.15亿元,为解决“两不愁三保障”突出问题提供了有力支持。在今年启动的社会力量挂牌督战西部最贫困的1113个村中,东中部11省(市)共组织动员企业1670家,实现挂牌督战村全覆盖,实际到村帮扶资金5.58亿元,村均达到50.15万元,是计划数的1.78倍。

  (三)稳就业保民生,“主渠道”作用突显

  2019年,我国民营企业从业人员达2.28亿人,吸纳了70%以上的农村转移劳动力,提供了80%的城镇就业岗位,90%的新增就业,是城镇就业的最大保障。同时,民营企业从业人员的工资水平不断提高,较2018年增长8.1%。民营企业在拓展就业增量、优化就业结构、提升就业质量等方面继续展现出巨大的空间和潜力。特别是疫情发生后很多企业不裁人、不减薪,积极录用贫困地区、贫困户就业人员,表现出极大的社会责任感。(见图1、图2)

  (四)积极落实新发展理念,绿色工厂和绿色供应链走在前列

  在2019年参与调研的民营企业中,62.3%的企业进行了设施设备节能减排升级改造工作,62.0%的企业在生产过程中主动采用节能、环保原材料,57.3%的企业积极开展清洁生产、打造循环经济,30.1%的企业减少运营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在污染治理成效方面,打造绿色工厂和绿色供应链两个方面,民营企业表现优异,占比分别为54.9%和61.9%,高于国有企业和外商投资企业。民营企业还积极开展第三方治理,为涉污企业提供能源再生利用、环保体检等系统解决方案和综合运营服务。(见图3、图4)

  (五)科技创新亮点不断,“主力军”作用强劲

  2019年,我国规模以上民营工业企业专利申请数占比80.2%,发明专利申请数占比78.1%,有效发明专利数占比78.4%。我国发明专利授权量排名前3名的企业中有2家民营企业,分别是第一名的华为和第三名的OPPO。科创板正式上市以来,民营企业94家,占比达到81%。民营企业已经成长为中国科技创新的主力军。(见图5)

  (六)慈善捐赠超过企业捐赠总额的一半

  2019年我国民营企业捐赠475.12亿元,占全部企业捐赠总额的51.01%,同比增加5.51%,高出全国企业捐赠平均增长水平。长期以来,民营企业捐赠始终稳定在企业捐赠总额的一半以上,是我国慈善捐赠的第一大户。(见图6)

主要特征

  中国民营企业社会责任发展指数表明,2019年,我国民营企业社会责任绩效水平总体上稳中有进,局部亮点突出,尤其是在稳定就业、精准扶贫、慈善捐赠等民生领域表现抢眼。经过多年实践积累,民营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正在从自发走向自觉,从局部走向整体,从合规走向创新,从单边治理走向协同治理,呈现出鲜明的中国特色、时代特征和民营企业特点。

  (一)围绕国家战略,积极履职贡献

  国家有需要,民企有响应。人民有需求,民企冲向前,已成为民企履行社会责任的生动体现,国家推出三大攻坚战后,全国工商联积极响应党的号召,组织民企参与,成为脱贫攻坚战的主要力量之一,民企参加的“万企帮万村”成为脱贫攻坚的大品牌、社会扶贫的典范。积极响应污染防治攻坚战,减产、转产、升级等生态环境建设做贡献。疫情出现后,广大民企积极作为,成为抗疫中最活跃的群体之一。在地区性的灾难中也都能看到民企的身影。民营企业还是走出去的积极分子。

  (二)区域联合、行业联合,提高影响力

  孤举者难起,众行者易趋。个体的力量是有限的,而群体的力量却是无限的。部分民营企业已不满足于简单的依靠自身资源履行社会责任,积极探索通过联合区域力量、整合行业资源,扩大社会责任“朋友圈”,以集体发声、集体行动的方式撬动更多社会力量投身社会责任,汇聚更多的社会资源共创共建共享社会责任成果,产生更大的集群效应和影响力。如由多家知名房地产企业联合发起的中城联盟,积极推动绿色供应链采购;由长三角地区重点支柱产业的龙头企业和相关商会协会的主要负责人组成的长三角企业家联盟,致力于推动企业长三角一体化战略;一些行业商会以集体名义开展扶贫公益活动,京东公益、公益宝、美团公益等互联网募捐信息平台动员社会力量共同参与慈善捐赠,都是系统化解决重大社会公共问题的创新模式和有益尝试。

  (三)社会责任融入企业决策运行全过程

  调研显示,2019年民营企业社会责任体系建设展现出“社会责任感逐步提升”的良好态势,社会责任理念不断融入企业运营管理和活动全过程。在11740家填报社会责任工作负责人的调研企业中,41.6%的企业由董事长直接负责;此外,有60家企业设置了社会责任执行官,表明民营企业重视社会责任工作,其在企业运行中的作用正在提升。民营企业还通过建立员工社会责任培训体系、定职责结构以及对职责范围、工作程序和行为指标进行规定,逐步建立自我学习、持续改进的社会责任能力动态发展机制。越来越多的民营企业正在导入企业社会责任,将社会责任管理和实践作为企业发展战略,成为企业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大管理战略。(见图7)

  (四)民营企业首次成为第一大外贸主体

  2019年,民营企业进出口额13.5万亿元,增长11.4%,占我国外贸总值的42.7%,比2018年提升3.0个百分点。民营企业首次超过外商投资企业,成为我国第一大外贸主体。“一带一路”倡议提出6年来,民营企业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项目合作为载体,积极参与国际竞争和全球资源配置,拓展发展空间、打造增长动力,树立了中国企业的良好形象。伴随着“一带一路”从谋篇布局的“大写意”进入精耕细作的“工笔画”阶段,民营企业海外履责也逐渐由“落地生根”到“开花结果”,具有民营企业特质的海外履责模式、实践和成效日益鲜明,制造了很多接地气、受欢迎、树形象的创新案例。(见图8)

发展趋势

  (一)社会责任“普及化”

  2020年7月21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企业家座谈会讲话指出:“这些年来,越来越多企业家投身各类公益事业。在防控新冠肺炎疫情斗争中,广大企业家积极捐款捐物,提供志愿服务,作出了重要贡献,值得充分肯定。当前,就业压力加大,部分劳动者面临失业风险。关爱员工是企业家履行社会责任的一个重要方面,要努力稳定就业岗位,关心员工健康,同员工携手渡过难关。”大量数据表明,经过多年实践积累,民营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正在从自发走向自觉,从局部走向整体,从合规走向创新,从单边治理走向协同治理,显示出鲜明的民营企业特色。社会责任专项调研参与企业数量一路走高,2019年同比增长63.47%,中小企业占总样本的74.2%。民营企业对社会责任关键议题认可度超过六成,守法和诚信分别达到88.2%和86.0%,社会责任已成为民营企业的普遍共识。

  (二)社会责任“标准化”

  从国家层面来看,《社会责任管理体系要求及使用指南》《在管理体系中使用GB/T 36000》《第三方电子商务交易平台社会责任实施指南》等国家标准目前也正在研究中;从地方层面来看,河北、江苏、河南等省陆续制定或修订社会责任地方标准;从行业层面来看,据不完全统计,已有43个行业颁布了相应的行业社会责任指引、倡议、工具,仅2019年,就有《中国酒类企业社会责任指南》《环境保护企业社会责任指南团体标准》两项标准出台。细化标准的纷纷出台,让企业社会责任工作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必将有效推动企业社会责任的发展。

  (三)社会责任“法定化”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首次提出“加强企业社会责任立法”。《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营造更好发展环境支持民营企业改革发展的意见》明确提出,“推动民营企业积极履行社会责任。引导民营企业重信誉、守信用、讲信义,自觉强化信用管理,及时进行信息披露”,为推动民营企业自觉强化社会责任信息披露提供了政策依据。政府和监管机构对于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的规则也趋于严格,如《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反不正当竞争法》完成修订,《中华人民共和国慈善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子商务法》颁布实施,对企业承担社会责任形成更强烈更明确的约束性要求。银保监会发布《关于推动银行业和保险业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将环境、社会、治理要求纳入授信全流程。与此同时,香港联交所ESG新版指引《咨询总结文件》发布,新增有关气候变化的层面及修订环境关键绩效指标,并将其披露责任提升至“不遵守就解释”。通过社会责任法定化,广泛的社会期望和社会公共利益被法律法规正式明确固定下来,成为企业必须履行社会责任的底线要求。

  (四)社会责任“个性化”

  很多企业都有自己专注的领域,都有自己的特色,也表明了自己的理念。许多民营企业将履责实践与社会需求相耦合、将特殊考验与履责创新相耦合,在抗击疫情、扶贫攻坚、污染防治等方面不断强化物资保障和技术支持,涌现出许多聚势赋能的典型实践。例如科技赋能在此次抗疫中展现了强烈的优势,将5G、云计算、AI、大数据、无人驾驶等新兴技术与前线抗疫需求相结合,加速了对疫情的控制。在环保科技领域,民营环保企业通过科技进步、技术创新、产学研用等系列方式,为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提供技术支持;在扶贫行动中广大民营企业充分发挥决策机制灵活、市场反应灵敏、资源配置高效等优势,坚持因户因人施策、因企因地制宜,以产业开发、商贸带动、旅游扶贫、吸纳就业、电商扶贫等形式,不断探索创新帮扶路径、组织形式、合作机制,为丰富和发展中国特色扶贫开发理论提供了鲜活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