准确把握 战略机遇期的“危”与“机”

首页    政策 ● 理论    政策解读    准确把握 战略机遇期的“危”与“机”
创建时间:2021-02-11 09:10

——2020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解读

文|隆国强


  2020年年末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是全年最重要的一次关于经济工作的会议,会议总结梳理全年的经济工作情况,对来年的经济工作目标、思路、重点进行部署,回答了民营企业家非常关注的“怎么看”与“怎么干”的问题,为民营企业决策作了重要指导。

  本文从三个方面基本情况对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进行解读:对当前形势的整体判断,分析影响2021年经济发展的内外部因素,解读中央经济会议确定的2021年工作重点。

大有可为的机遇期

  2020年是极为特殊的一年,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全球经济受到了极大的冲击,世界经济经历了“二战”以来最大的衰退。疫情目前在国内得到控制,但全球疫情形势依然严峻。

  在这个世纪性冲击面前,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疫情防控到经济社会复工复产果断采取一系列措施,取得了明显成效。

  中国经济从2020年年初到一季度经历了-6.8%的降幅,这也是改革开放以来最大的季度性跌幅,大家对经济的前景非常迷茫。但随着一系列疫情防控和复工复产措施的到位,疫情得以控制,经济获得了稳步回升。二季度经济增幅达到3.2%,实现正增长,三季度经济增幅达到了4.9%,全年平均经济增长估计达2%-2.2%。在全球主要经济体中,中国是唯一一个实现正增长的国家。其他20国集团成员虽然按季度来说情况有所改善,但整体还是负增长,中国交出了可以载入史册的答卷。

疫情中稳定经济的重要指标是市场主体的生存和就业,这两者是密切相关的。目前我国失业率逐步下降,全年的经济增长率在不断下降。

  2019年年末的失业率为5.2%,就业情况较差。这几个月失业率在稳步下降,从8月份的5.6%到9月份的5.4%,再到10月份的5.3%,就业情况恢复很快。微观层面上,很多企业在部分省(区、市)存在招工难的问题,存在结构性失业。普通劳动力、技工短缺,但特定群体,如每年900万大学毕业生,就业压力相对较高。

  物价情况稳中有降,消费者物价指数出现负增长,为-0.5,PPI呈现负增长。各国把物价稳定指数当作衡量经济的重要指标,负增长代表通货紧缩,这会影响企业对未来投资、经营活动等经济决策,也揭示经济总需求不够。

  对外贸易情况的发展超乎意料。据国际组织预测,2020年受疫情冲击,全球跨国贸易下降了9%,但中国的情况非常特殊,我国出口实现了正增长。这3个月,按人民币计,分别增长了8.7%、7.6%和14.9%。美元汇率出现罕见的下跌,2020年人民币对美元升值8%,如果以美元计,我国出口增长率更高。主要的原因是全球需求萎缩,其他很多主要经济体受疫情影响产业链不稳定,不能正常运转,这就导致订单向中国转移。和疫情相关的产品需求在上升,尤其是纺织品(口罩、防护服)、机械产品出口增长非常快;间接的宅经济也呈上升趋势,例如手机、PAD等消费电子产品的出口特别好,在全球的市场份额上升很快。

  我国出口从2015年开始连续下跌,制造业的国际竞争力正在经历从传统的劳动密集型产品向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品过渡的阶段。从外需角度看,即使在困难的情况下,贸易顺差仍在明显增长,对经济增长仍略有贡献。

  从内需角度看,投资相对来说较为强劲,而消费比较乏力。截至2020年10月,社会零售总额的数字还不乐观,为-5.9%,而上一年度同期是8%。通过对比可以看出,在三大需求中,投资需求最强劲,国外需求及净出口(出口-进口)对增长略有贡献,消费需求为负增长。这是受多方面因素影响的结果,例如疫情冲击、就业情况、收入以及消费者预期。

  因此,虽然我国是全球经济唯一一个正增长的主要经济体,但经济还没有恢复到常态,我国经济恢复性增长的基础还不牢固。

“五个根本”规律性认识

  能取得这样的成绩着实不易,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总结了我国在应对疫情和统筹复工复产方面取得的重要经验,深化了在严峻挑战下做好经济工作的规律性认识,总结了“五个根本”。

  第一,党中央权威是危难时刻全党全国各族人民迎难而上的根本依靠。在重大历史关头、重大考验面前,党中央的判断力、决策力和行动力具有决定性作用。

  第二,人民至上是作出正确抉择的根本前提。只要心里始终装着人民,始终把人民利益放在最高位置,就一定能够作出正确决策,确定最优路径,并依靠人民战胜一切艰难险阻。

  第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是形成共克时艰磅礴力量的根本保障。只要坚定“四个自信”,坚持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就一定能够使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紧密团结起来,发挥出攻坚克难、推动事业发展的强大能量。

  第四,科学决策和创造性应对是化危为机的根本方法。只要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就一定能够在抗击大风险中创造出大机遇。

第五,科技自立自强是促进发展大局的根本支撑。只要秉持科学精神、把握科学规律、大力推动自主创新,就一定能够把国家发展建立在更加安全、更为可靠的基础之上。

  虽然这是在应对疫情、统筹疫情防控和复工复产中总结的经验,但这是一项宝贵的精神财富,对长期做好经济工作有非常重要的启示。中国作为全球重要的经济体、生产大国,拥有很多跨国公司的重要生产链条。中国一旦出现了危机,对全球价值链的稳定性都会产生影响。比如湖北是汽车工业零部件生产的重要省份,当武汉封城的时候,整个产业链的人流、物流都受到影响。疫情刚暴发的时候,全球去中国化的声音甚嚣尘上,很多跨国公司受到疫情影响之后,为了保证全球价值链稳定运行,就开始注重全球生产布局,分散风险,一部分跨国公司将分支机构转移到更低成本的越南等地区。2020年全球的跨境投资大概下降40%,这是在连续几年下降的基础上继续大幅度下降,但外商对华投资还在以5%左右的速度正增长。原因在于,跨国公司利用了我国超大规模市场复产带来的机会,效益很好。通过这件事,大家看到了中国经济的韧性,看到了中国政府管理经济的本事,看到了中国这种特有的体制在应对冲击面前特定的优势,反而坚定了对中国投资的信心。90%以上的美国商会、欧洲商会的在华企业都表示要扎根中国。疫情之前大家讲求效率、降低成本以提高竞争力,疫情之后大家提升了安全性的地位,要兼顾效率和安全。

  中国这次应对疫情冲击是“危机中育生机,变局中开新局”的一个典范,对今后再遇到各种各样的危机和风险挑战,不管是从国家层面,还是从企业层面化危为机,对长期做好经济工作都是一个重大的启示。因此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总结出“五个根本”规律性的认识,对长期做好经济工作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经济发展外部环境依然严峻

  总体来看,2021年的经济发展还面临不少挑战。

  (1) 当前世界经济恢复性反弹基础不牢固,疫情仍然困扰全球经济。我国外部环境依然严峻,世界经济会出现恢复性反弹,主要原因是疫情还可能出现反扑,疫苗会缓慢投入市场,但是否有效控制住疫情还不确定。

  (2) 外需不足与供给竞争矛盾突出。疫情会持续到什么时候还不确定,经济形势不稳定,产业链全球分布就不牢靠,外部需求就会不足。

通过调研发现,很多企业认为订单转移是短期行为,未必可持续,这些企业就不会扩张,因为他们知道要想赢得长期竞争力,还得靠技术创新,靠产品质量和技术水平的提升。面对萎缩的市场需求,真正的市场竞争还会越来越激烈,影响我们长期竞争力的因素依然存在,并不断暴露,我们需要保持清醒的认识。

  (3) 中美关系仍然是影响我国发展的最大不确定性。特朗普从上台以来,彻底改变了建设性合作伙伴关系的判断,相继在各个领域遏制围堵中国,比如,单边加税、中美贸易战、科技脱钩,打压我国企业对美投资,金融上也有一些长臂管辖的举措,还有炒作操弄诸如香港问题、南海问题、涉藏、涉疆、台海等问题。

目前美国国内还有防疫和恢复经济秩序的大量工作,所以短期来看,外交不会是美国新政府工作的重点。但从长远的角度来说,中美大国博弈是决定美国对华政策的基础。拜登上台以后,民主党与共和党对华的基本态度不会变。从美国的角度来说是要维护霸权;对我国来说,是要争取自己的发展空间,建立人类命运共同体。从根本上来说矛盾难以调和,中美之间的这种竞争和合作关系会长期存在。但是美国可能在对华政策的方式方法上有一些具体的调整,比如说更会拉拢盟友,采取多边的办法来处理中美关系,所以说中美关系仍然会对我们的长期发展产生影响。

  (4)保护主义、民族主义、民粹主义依然存在。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一些国家出现了逆全球化思潮,出台了一些保护主义政策,背后有民族主义、民粹主义,其根本原因是在全球化进程中收入差距扩大。

准确把握战略机遇期的新内涵

  要把握中央的一个重大判断,即我们仍然处在大有可为的战略机遇期。

  (1)引进来:引进高端产业、人才、技术的机遇。适应生产力全球布局的需要,全球的贸易投资大幅度增加。好处是有利于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提高经济运行效率,做大财富“馅饼”。但它会拉大不同国家,以及一个国家内部不同群体之间的差距。

  首先是在引进来方面。恰恰是在全球经济严峻的形势下,世界反而更加看好中国。现在大量高端的产业活动,包括制造业和服务业技术含量更高的项目,在向中国转移。2020年不仅是总的投资额(FDI)在增长,大项目也在增长,平均单个项目的投资金额在增加,项目的技术含量在增加。

  其次,还有一个很难得的机遇是引进人才的机遇。在中美博弈过程中,美国还采取了打压华人科学家的做法,例如对参加中国的千人计划专家学者进行清算。这导致近几年很多在美国本来都已经安身立命的华裔科学家,也想回国工作。从数据上来看,2004年中国归国留学人员是2万多人,2019年回国58万多人,我们每年大概出国70万人。

  中国经济发展到了这个节骨眼上,要靠创新、靠科技自立自强,我们需要高端人才。习近平总书记特别强调聚天下英才而用之,我国大企业也在这方面求贤若渴。特朗普的做法推动这些人回国,这时候是我们引进国际人才的机遇窗口,我们要把握好,采取各种措施,引进高端人才,还要用得好、留得住。从各方面进行改革和完善,不仅为他们提高待遇,而且提供事业发展平台,解决家属就业、孩子教育问题等等。

  (2)走出去:低成本并购的机遇。从走出去的角度来说,危机恰恰是我国企业到海外低成本并购的好机会。在经济繁荣、资产价格很高的时候,去海外投资并购,或者难以买到,或者成本很高,风险也较高。但是在危机到来时正是并购的好机会。

  一些上市公司看起来股价很高,是因为各国实行了极其宽松的货币政策,间接地支持资本市场。但还有很多非上市的企业,经营遇到困难,需要外来投资,因而原来不愿意卖或卖得价格很高,现在不得不屈就降低价格出售,对我们很多企业走出去,整合国际国内两种资源、两个市场都是重要机遇。

  (3)技术进步带来的战略机遇:数字化转型。从更长远一点看,现在我们正处在一个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新一轮技术革命的战略机遇期。

我国拥有5000年中华文明史,在人类几千年的历史上,中国一直处在世界文明的前沿,站在世界舞台的中央。康乾盛世的时候,我们的GDP占世界的1/3,比美国今天占1/4还高。只是到近代以来,我们错失了250年前出现的工业革命这个人类进步的历史性机遇。后来我们的洋务运动、戊戌变法、新文化运动,我们建立共和国以后的经济建设,都是在补工业化的课。

  今天我们按产值衡量已经变成世界最大的制造业大国,但是我们在很多传统的产业上,与先进国家相比还有很大差距,真正领跑的其实并不多。另外我国人口多、总量大,人均水平并不高,这一点大家要有清醒的认识。

  华为等企业的产业链受到美国政府的断供威胁,这些“卡脖子”的问题给我们敲响了警钟。当前我国面临的是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新一轮产业革命,数字化、网联化、智能化出现了很多新的趋势。数字信息技术革命这种新的产业革命,是一个弯道超车的战略性的机遇。

  (4)绿色转型的机遇。2020年9月,习总书记宣布我国将在2030年碳达峰、2060年实现碳中和,这是全人类应对气候变化、实现绿色转型的重大举措。绿色产品、绿色发展模式会带来新的机会,比如发展新能源、新能源汽车等。

绿色转型和新技术革命一样,不管从自身发展层面还是从国家政策层面出发,企业都要主动去拥抱发展的机遇,而不是被动地应付,否则面临的全是挑战。

需要关注的国内因素

  (1)疫情防控不可松懈。从国内来看,中央讲经济复苏的基础还不牢靠,疫情防控绝不可松懈,总体来说还是要保持高度的警惕。

  (2)高增长数据(基数原因)与企业低感受。2020年一季度的GDP增长率是-6.8%,2021年一季度会因为上一年基数很低,导致GDP增长的数据虚高,甚至可能达到两位数。这就会导致增长数据与企业的低感受同时存在,我们一定要消除数字幻觉,冷静地看待这个数据。

  (3)结构性就业问题。从宏观层面上来说,就业问题依然是中央最关心的问题,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特别强调了要关注特定群体的就业。例如农民工返城就业的问题,直接关系到脱贫成果能否巩固;大学毕业生的结构性就业问题;退伍转业军人的就业问题。

  (4)消费需求不足问题。消费需求不足的问题是影响我们整个经济复苏的最突出的问题。

  (5)风险防控问题。疫情冲击导致各类衍生的风险,例如金融风险、财政风险。这些金融风险总体来说可控,但会影响到我们经济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因此还需高度警惕。

2021年经济工作的总体要求

  2021年是我国现代化建设进程中具有特殊重要性的一年,它是我们“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实现了第一个全面小康、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关键之年,也是建党100周年,同时又是“十四五”的开局之年。要做好2021年的经济工作,中央提出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的精神,坚持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坚持系统观念,巩固拓展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成果,更好统筹发展和安全,扎实做好“六稳”工作、全面落实“六保”任务,科学精准实施宏观政策,努力保持经济运行有效合理区间,坚持扩大内需战略,强化科技战略支撑,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确保“十四五”开好局,以优异成绩庆祝建党100周年。

  (1) 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构建新发展格局要迈好第一步,见到新气象。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要紧紧拧住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条主线,注重需求侧的管理,要打通堵点,补齐短板,贯通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各个环节,形成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的更高水平动态平衡,提升国民经济体系整体效能。要更加注重以深化改革开放增强发展内生动力,在一些关键点上发力见效,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果。

  新发展格局不是封闭的内循环,是开放的国内国际双循环,所以在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时候,要以国内大市场打通堵点、畅通循环,来吸引更高端的要素汇聚,更好地、更高水平地参与国际大循环。

  (2)新发展格局关键在于畅通。新发展格局的基础在于畅通,目前国内国际都存在不畅通的问题。比如在保出口、保外贸主体方面,由于很多出口型企业对国内市场不了解,担心没渠道没品牌;同时担心产品在内销以后,不能及时收回货款,存在三角债的问题。另外,国内的供给结构不能适配产业链升级,消费者就会去国外买高档消费品;金融不畅则会影响整个国内循环的畅通。

  要打通这些堵点需要改革,关键在于用好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实现两个循环的相互促进。对中国来说,我们还是一个发展中经济体,还处在追赶阶段,我们与先进水平还有差距,当然我们也不能妄自菲薄。我们现在有很多优势,可是要想发挥我们的后发优势,实现弯道超车、换道超车,一定是在开放格局下来实现的。因此要善于向竞争对手学习,用好全球的资源、全球的市场,实现内外循环相互促进。

  (3) 双循环方向在于优化升级。双循环不仅是国内的循环,还是国际的循环。放在全球分工价值链的角度来看,我们是最大的出口国,但是目前我国很多领域,还在被外国技术壁垒“卡脖子”,因为在关键的核心技术零部件上,我们还存在受制于人的风险。

  微笑曲线的两端是高附加值,一端是技术密集的研发生产,另一端是知识密集的专业服务和品牌,中间那一部分是劳动密集的加工组装。我国大部分企业还处在劳动密集的低附加值阶段,所以说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要富起来,就是让企业的全球分工从劳动密集上升到知识密集型、技术密集型,才能提高劳动生产率,通过科技强国提升全球的价值,在国际大循环里优化升级。 

  中央强调在这个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键节点上,需要更加注重通过深化改革开放来增强我们发展的内生动力,进而推动构建新格局迈好第一步。中央强调要保持宏观经济政策的连续性、稳定性和可持续性。要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保持对经济恢复的必要支持力度,经济政策操作要更加精准有效,不转急弯,把握好政策的时度效。同时,还特别强调要把握好世界经济恢复的时间窗口,集中精力推进改革开放,为“十四五”开好局打下坚实的基础。

  具体来看,积极的财政政策要提质增效,更可持续,保持适度支出强度,增强国家重大战略任务的财力保障。在促进科技创新、加快经济结构调整、调节收入分配上主动作为,化解地方政府的隐形债务风险;党政机关要坚持把财政支出更多地用于发展民生,用于就业,用于结构调整,用于支持经济发展。稳健的货币政策要更加地灵活、精准、合理适度,保持货币供应量和社会融资规模的增速。2020年我国宏观杠杆率上升较快,要处理好恢复经济和防范风险的关系,多渠道地补充银行资本金,完善债券市场的法治,加大对科技创新小微企业绿色发展的金融支持,深化利率汇率市场化改革,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我们保持适度贸易顺差,很多从事对外经贸活动的企业,需要利用各种金融工具,提前做好汇率升值的风险对冲。

2021年经济工作的重点任务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制定了2021年经济工作的8项重点任务。

  (1)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要充分发挥国家作为重大科技创新组织者的作用,坚持战略性需求导向,确定科技创新方向和重点,着力解决制约国家发展和安全的重大难题。

  要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发挥好重要院所高校“国家队”作用,推动科研力量优化配置和资源共享。要抓紧制定实施基础研究十年行动方案,重点布局一批基础学科研究中心,支持有条件的地方建设国际和区域科技创新中心。

  要发挥企业在科技创新中的主体作用,支持领军企业组建创新联合体,带动中小企业创新活动。要加强国际科技交流合作。要加快国内人才培养,使更多青年优秀人才脱颖而出。要完善激励机制和科技评价机制,落实好攻关任务“揭榜挂帅”等机制。要规范科技伦理,树立良好学风和作风,引导科研人员专心致志、扎实进取。

  (2)增强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可控能力。产业链、供应链的安全稳定运行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基础。应当重视科技创新,建设国家实验室,增强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可控能力,统筹好补短板和锻长板,形成合理的国际分工,提高效率,分散风险。

  (3)坚持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形成强大国内市场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要支撑,必须在合理引导消费、储蓄、投资等方面进行有效制度安排。

  扩大消费最根本的是促进就业,完善社保,优化收入分配结构,扩大中等收入群体,扎实推进共同富裕。要把扩大消费同改善人民生活品质结合起来。有序取消一些行政性限制消费购买的规定,充分挖掘县乡消费潜力。要完善职业技术教育体系,实现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

  要合理增加公共消费,提高教育、医疗、养老、幼育等公共服务支出效率。要增强投资增长后劲,继续发挥关键作用。要发挥中央预算内投资在外溢性强、社会效益高领域的引导和撬动作用。

  激发全社会投资活力。要大力发展数字经济,加大新型基础设施投资力度。要扩大制造业设备更新和技术改造投资。要实施城市更新行动,推进城镇老旧小区改造,建设现代物流体系。要加强统一规划和宏观指导,统筹好产业布局,避免新兴产业重复建设。

  (4)全面推进改革开放。构建新发展格局,必须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实行高水平对外开放,推动改革和开放相互促进。

  要完善宏观经济治理,加强国际宏观政策协调。要深入实施国企改革三年行动,优化民营经济发展环境,健全现代企业制度,完善公司治理,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

  要放宽市场准入,促进公平竞争,保护知识产权,建设统一大市场,营造市场化、法制化、国际化营商环境。

  要健全金融机构治理,促进资本市场健康发展,提高上市公司质量,打击各种逃废债行为。要规范发展第三支柱养老保险。

  要积极考虑加入全面与进步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CPTPP)。要大力提升国内监管能力和水平,完善安全审查机制,重视运用国际通行规则维护国家安全。

  (5)解决好种子和耕地问题。本质是保障粮食安全,关键在于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

  要加强农业种质资源保护和利用,加强种子库建设。要尊重科学、严格监管,有序推进生物育种产业化应用。要开展种源“卡脖子”技术攻关,立志打一场种业翻身仗。

  要牢牢守住18亿亩耕地红线,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防止“非粮化”,规范耕地占补平衡。要建设国家粮食安全产业带,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加强农田水利建设,实施国家黑土地保护工程。要提高粮食和重要农副产品供给保障能力。要加强农业面源污染治理。

  (6)强化反垄断和防止资本无序扩张。反垄断、反不正当竞争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国家支持平台企业创新发展、增强国际竞争力,支持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同时要依法规范发展,健全数字规则。要完善平台企业垄断认定、数据收集使用管理、消费者权益保护等方面的法律规范。要加强规制,提升监管能力,坚决反对垄断和不正当竞争行为。金融创新必须在审慎监管的前提下进行。

  (7)解决好大城市住房突出的问题。住房是关系民生福祉的重大问题,高房价会引发很多经济和社会问题。要探索新途径解决好住房问题,例如在大城市发展住房租赁市场,推动解决大城市里青年人的住房问题。

  (8)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我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2030年前达到峰值,力争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要抓紧制定2030年前碳排放达峰行动方案,支持有条件的地方率先达峰。

  要加快调整优化产业结构、能源结构,推动煤炭消费尽早达峰,大力发展新能源,加快建设全国用能权、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完善能源消费双控制度。要继续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实现减污排碳协同效应。要开展大规模国土绿化行动,提升生态系统碳汇能力。


(作者系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