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长青: 机会永远在路上

首页    旧版    人物    王长青: 机会永远在路上
创建时间:2016-08-30 07:12

来源:中国工商 刘源 张蕊


在北京见到王长青时,他刚从内蒙回。此次去内蒙,他是考察一个关于苜蓿种植的农业项目。

他对我们未能去山西天星能源集团总部而只是在北京截住他采访略有遗憾,他连声说“你们应该去企业实地看看”,他认为,只有这样,外人对天星才会有更直观和感性的认识。


天星集团董事长王长青


他告诉我们,去年新华社记者曾前往位于山西灵石县的天星能源总部进行采访,主要是让他谈谈企业家如何处理好政商关系。天星集团在数十年的发展过程中,严守法律底线,在前几年山西不断曝光的官商勾连中,天星集团没有受挫和折倒。为此,他被省政府相关部门特意邀请到吕梁做巡讲,新华社记者正是慕名前来。

此次前去内蒙考察农业项目,是天星能源转型的契机之一。

过去山西经济依赖煤炭资源,产业布局落后,在新的发展阶段,这种经济模式已经不符合社会发展要求,转型已成必然。天星集团审时度势,以新的思维调整经营思想和战略目标,提出“转变、转移、转型”发展理论。实现粗放型向节约型、传统型向现代型、经验型向创新型、机会型增长向创新驱动型增长、传统能源向生态绿色产业的转变,通过转变、转移、转型,实现产业形态脱胎换骨的变化。

事实上,从挖掘到第一桶金开始,天星就着手进行转型,过去的数十年,天星一路上在走,一路上在转,一路上在创新。


艰难获取第一桶金

中国民营企业发展之路艰难,在发展过程中,他们大都壁垒重重、夹缝求生:没有资金自己找,没有市场自己跑。靠着企业家艰苦创业、努力奋斗和吃苦精神一点一滴地积累资本,一步步地成长壮大。

天星就是这么走过来的。

王长青二十几岁的时候,他只想谋求一份稳定的工作,当上一名正式工,从来没有想过能成为一名企业家。

一个偶然的机会,他被招工进了企业,后来通过努力成为厂长助手,才开始介入企业管理。在这家企业工作四年之后,当地的一家“三无”企业物色管理人选,王长青凭借出色的能力被遴选上经理。这家企业基础差、底子薄,让王长青感受到了很大的压力,可王长青从另一个角度去看,他认为这是领导对自己的关怀与信任,受命于危难之际,当然是一种人生的机遇和考验,他决意承担起这副担子。

这家企业就是天星集团的前身:一个步履艰难、困难重重的小微企业,当时的状况是只有牌子,没有业务;只有银行账户,没有资金,没有办公场所,实实在在的一穷二白、一无所有,只有十几名心灰意冷和一筹莫展的员工。

责任与使命,担当与考验,哪怕承担着巨大的精神压力,王长青也决定背水一战。

上任的第一天,王长青夜不能寐,不断思考着企业的命运。他坚信只有坚定信心,走创业之路,从零开始起步,一步一个脚印地勇往直前,才会让公司改变。当时,他为公司确立了“自主经营,自我滚动,自我积累”的三自方针。

创业时期的艰苦故事,让听者动容,但王长青现在能微笑着说出来,他说这样的故事太多了。

创业时期,王长青蹲过门房,住过车站,啃过干粮, 睡过地铺,经常带病出阵,几十天不回家……

为了解决发运车皮,他下跑车站,上跑分局,一路受阻,经常劳而无果,无奈而归;为了赢得一个客户,签订一份订单,他们跑东北、到武汉,三出娘子关,挤着公交车,堵在公路上,一堵就是一天一夜,前不着村后不着店;为了节约一分钱,他们省吃俭用,一分钱分成两半花,候车室里等天亮,地下室里度黑夜。

通过创业时期的艰苦努力、开源节流、勤俭节约和顽强抗争,最终公司状况得以改变,实现了从“三无”到“三有”的突破,完成了公司的原始资本积累。


“四不原则”助转型

回忆起第一个阶段的艰苦创业,王长青总结,天星能源之所以能壮大:一是得益于对社会、对合作伙伴坚守承诺讲诚信的结果;二是在创业过程中,坚守吃苦、吃亏、吃屈的精神让人能与之合作;三是不放过每一次机会,锲而不舍地追求珍惜每一次的机会;四是在困难面前,不气馁,不退却,坚定信心往前冲,发扬坚强、坚韧、坚持的精神。

在创业的过程中,王长青付出了心血,也为自己提升了人生的价值,带来了人生的机会。1995年,王长青面临着行政职位升迁的机会:调任市乡镇局当副局长,这种机会,对不少人而言是求之不得。是坚守还是调离,是从政还是从商,是做事还是做官?

在十字路口,王长青也曾陷入迷茫,朋友、家人、领导不少人让他当机立断不能错过这个难得的机会,也有个别人劝他留下实实在在做点事情。纠结、翻覆,经过几天几夜的思考,在务实和务虚面前,王长青坚定了自己做实业的选择。今天回想起来,王长青并不后悔。他说,“如果自己走上了仕途,可能混个一官半职,但一定会丢掉自己创造价值的机会,这种价值不是用金钱来衡量的,而是一种人生使命的无形价值。”

经过近40年的发展,今天的天星集团已经成为集能源产业、商业贸易、现代物流、房地产开发、高新技术、资本投资、现代农业七大板块为一体的多元化股份制企业,旗下有22个单体企业,员工3000余人,总资产30多亿元,年销售收入20多亿元,年实现利税超亿元。

王长青认为,天星集团今天的成就,除了自身努力奋斗外,最重要的一条就是坚持党的领导,把企业的战略目标与国家的发展目标相结合。天星在几十年的发展中通过不断实施产业创新、制度创新、管理模式和管理机制的改革创新来实现一个个华丽的转身。实现了一元到多元、流通到实业、实业到资本的转型发展,公司发展的触角也由本土走到了异地,走出了山西,走向了全国。

对于企业,转型是把“双刃剑”,转得好,可以突破“瓶颈”、打开全新局面;转不好,则名利俱损。为了稳妥地把握企业的发展走势,应对市场变化的考验,天星集团确认了“四不”经营原则:“量力而行,不盲目扩张”,“举债有度,不负债经营”,“着眼长远,不急功近利”,“遵纪守法,不违法经营”。几十年的实践证明,天星的经营思想是正确的,他们没有走偏路。


天星集团总部办公大楼


社会责任是强企固本的根本出路

王长青特别看重企业的社会责任,他说,作为改革开放后的第一代企业家,没有国家改革开放的好政策,我们发展不起来;没有国家繁荣安定的好环境和社会各界的支持、理解,企业更无法生存。他经常告诉自己的员工,企业发展了,有能力了就要回报社会,报效国家,多承担责任,多尽义务。

天星在履行社会责任方面可谓不遗余力:主动承担建设了为县城居民供气供热的惠民项目,在焦化行业市场低迷、价格下跌,即使公司面临经营性亏损的困境中,公司仍然提出了“以气定产”的经营策略,确保居民生活用气;1995年至2000年,公司顾全大局,并购了乡镇煤运公司、新型建材厂、鞋帽厂为500余名员工安排了工作,为灵石社会稳定做出了贡献;2011年在落实省政府对煤炭企业的整合中,公司出巨资实施搬迁移民两个自然村,为近1000名村民建设了新村;为了解决地方伤残人员的生活,在各级残联的支持下,帮助56名残疾人员解决了就业、生活、福利等;公司从2008年开始为帮助贫困学生圆他们的大学梦,建立了“金秋助学”扶助基金累计已达500多万元,特别是在国家发生汶川大地震、南方冰雪灾害,以及慰问老区三老人员事业中,公司将力量延伸到国家需要的地方,为社会和谐尽责尽力。天星集团关注民生事业,为晋中市、灵石县的新农村建设、捐资助学、贫困救助、老年事业、文化事业、环保事业、光彩事业、产业扶贫事业累计已达8000余万元。

稳妥驾驭企业,实现企业的稳步发展,处理好政商关系是一项重要命题。王长青秉持的政商观是:企业家要关心政治,亲近政府,守住红线,慎交官员;不搞权益交易,资源配置走市场的道路,不依靠权力索取资源,守住底线,不违法,做到政治安全。 

“机会永远在路上”,就这样,天星秉承着自己的文化、原则和底线,在市场化的道路上,务实、创新、求变,一步一个脚印,走得自信而踏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