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淦清:赢在坚守

首页    旧版    人物    邱淦清:赢在坚守
创建时间:2016-05-12 03:32
来源:中国工商 张蕊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礼记·大学》


邱淦清,生于1961 年,浙江湖州人,北京大学EMBA 经济管理学硕士,全国工商联执委,北京中和珍贝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北京湖州企业商会会长,中国光彩事业理事会常务理事,中国红丝带基金会理事。先后获得“北京市优秀建设者”、“中国民营企业十大杰出创新人物”、“中国十大工商英才”、“最具社会责任感企业家”、“中国公益事业贡献奖”、“感动东城道德模范”等荣誉称号。


面对面对暴利诱惑,他始终坚守自己的主业,心无旁骛,毫不动摇;企业由弱到强,他始终坚守自己的责任,关爱员工,奉献社会;名气由小到大,他始终坚守自己的生活态度,淡泊从容,戒奢倡俭。

他,就是北京中和珍贝有限公司董事长邱淦清。

   

坚守实业,他崇尚“工匠精神”

面对在首都北京市东城区两广路上,坐落着中和珍贝公司的总部——珍贝大厦。这座位于核心区域的写字楼,虽不高大耀眼,但却如同一枚青石印章,见证着邱淦清和珍贝人30年奋斗史。

面对今年55岁的邱淦清,出生在浙江湖州一个农民家庭里。早年做过木工,卖过童装,后在自家院子里建起了只有6人的童装加工作坊,赚到了从商后的第一桶金--5万元。1986年,邱淦清兄弟三人注册了“珍贝”牌商标,开始了羊毛衫的生产和销售。如今,珍贝公司已经拥有6个分公司、3000多名员工和年产380多万件羊绒衫、羊毛衫、真丝内衣系列产品的能力,形成了400多个县级以上城市的营销网络,1500多个营业网点,成为中国高端羊绒和真丝产品的领导品牌。

面对一个月前,记者来到位于珍贝大厦一层的珍贝商场,以顾客身份询问了有关珍贝羊绒服装的质量、价格和售后的情况,并饶有兴致地试穿了几件新款。售货员面对这位只试不买的“顾客”,面带微笑耐心讲解:“我们选取上等山羊绒作为原料,没有污染,从源头保证了产品的绿色环保,即使贴在身上穿,也丝毫不会有扎的感觉。在染色上,我们采用进口的环保活性染料,不添加任何对人体有害的物质,而且怎么洗也不掉色。”最后,售货员颇有自信地补充了一句:“我们家的羊毛衫和羊绒大衣,机洗不变形,十年不褪色。若出现质量问题随时退换。”

面对不变形?不褪色?带着这份好奇和疑惑,记者敲开了邱淦清董事长的办公室,开门见山向他求证。邱淦清笑容可掬,不紧不慢地解答:“售货员没有虚夸,珍贝在2003年就发明了可机洗技术,当时在羊绒行业也是一项重大突破。”

面对这位木匠出身的企业家,讲起他的产品来两眼放光。他说:“做实业,特别是做像羊绒衫这样的产品,没有精品意识,没有一点工匠精神,肯定就没有珍贝的今天。”在珍贝大厦艺术馆,记者饱览了 “红楼梦文化艺术家具系列” 72大件中的部分藏品。这套纯手工满雕的紫檀家具,由中国4位知名亚太大师主创,100多位工人共计30万工,耗时11年打造,整套家具加上配饰共有100多件,预计2017年年底完成。邱淦清说,当自己面对一件件雕艺绝伦的紫檀家具时,内心不无震撼。它们不仅体现了中国优秀文化的传承,更是对“独具匠心”的完美诠释。10年来,有不少企业家和商会组织慕名而来造访珍贝艺术馆,这里悄然成为“匠人精神”的参观教育基地。

面对品牌的支撑是品质,品质的背后是品德。一件羊绒衫,工序上百道,珍贝羊绒的工艺和技术,在国内外同行业中可谓首屈一指。通过从英国、德国、瑞士、意大利等国引进先进的纺纱和针织设备,建立了从原绒引进、分梳、染色、纺纱、成衣到成品销售的完整体系。主要技术指标均领先于国家标准,关键指标甚至超越英国羊毛羊绒局的国际标准。尽管如此,珍贝依然在探索创新的道路上专注求精,永不停息。 

面对这些年,面对房地产等暴利行业的诱惑和干实业的艰难,不少制造业企业纷纷转行,炒股、炒房、炒地皮,很快发了起来。也有人劝邱淦清“心眼活络些,别再干这个老掉牙的行当了”。

面对而邱淦清却不为暴利和快钱动心,而是咬定青山不放松,不仅没有放弃老本行,反而连年加大研发投入,力促产品升级。不能机洗、易产生静电、易起球、易被虫蛀,是素有软黄金之称的羊绒的天然缺陷, 邱淦清把这些缺陷视为一个个技术挑战,聘请国内最高级技术专家从工艺技术上逐个攻破, 并率先在同行业中推出了可机洗粗梳羊绒衫、抗静电羊绒衫、抗起球防虫蛀羊绒衫及防辐射羊绒衫等产品。 


习字、阅读和太极,是邱淦清每天的必修课


面对邱淦清说得实在:“珍贝羊绒的原料来自高寒地区的绒山羊,5 只山羊一年的产绒量仅能制成一件羊绒衫,可以说羊绒珍贵更娇贵,做精品不仅出于市场竞争,也是为了节约宝贵的原料和资源。这么宝贵的羊绒来之不易,如果不耐穿不耐洗,在我看来就是暴殄天物。我认为诚信很重要,消费者能被你骗一时,不会被你骗一世, 诚信的企业才会细水长流。” 

面对坚守实业30 年,邱淦清用执着、坚定与智慧,在市场的激流中逆势而上,缔造了羊绒界的经典,每件珍贝羊绒服装, 不仅是创新求精的杰作,更加呈现出珍贝品牌诚信经营、义利兼顾的商业文明。消费者心中有杆秤。

面对珍贝的诚信换来的是消费者的信赖,品牌忠诚度越来越高,一些回头老顾客进店,不是一件一件地买,而是一打一打地买,甚至有位顾客一次就买了47 件羊绒衫给自己的家人,这在服装界已被传为佳话。

坚守责任,他致力于“良心企业” 

面对“做一个有良心的企业”, 是邱淦清在董事会上反复强调的内容。这绝不是豪言壮语, 而是珍贝与生俱来的文化基因。 

面对做羊绒制品,染色环节必不可少,如何处理污染物排放, 就是考验企业良心的标尺。上世纪90 年代初,一些地方政府为了单纯追求经济增长,对工厂的环保排放指标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民不告官不纠”。但即使在那种“宽松”的环境下, 珍贝工厂在污水处理方面依然一丝不苟. 为了不漏排废水废料,工厂加大水处理设备投入, 不仅增加了生产成本,还惹来众多非议,被其他工厂嘲笑为“多此一举”。而就是这个貌似多余的举措,为珍贝品牌积攒了良好的社会口碑。

面对采访中,邱淦清这样解释自己的行为:“珍贝工人大多来自当地村镇,他们祖祖辈辈都在那里生活。珍贝的财富是由他们创造的,如果为了节约成本而污染了水土,破坏了生存环境,影响到当地人的身体健康,这岂不是恩将仇报么?如果这样赚钱,赚得越多,良心上越会不安。” 

面对听上去朴素的话语,却道出了邱淦清之于社会的无声承诺。

面对怎样对待员工,是拷问企业良心的另一把标尺。采访中, 邱淦清一再说:“员工是企业最大的财富,让员工成才是企业家的重要责任。员工在企业工作,没有任何进步,企业是不负责任的,企业家是不合格的。” 

面对他介绍说,珍贝公司对待员工不仅给待遇,更重要的是教本事、给舞台,在任用、培养人才等方面,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选拔任用机制,现公司大多数部门主管、部门经理,均由公司自主培养,提拔任用。对于员工的录用、培养、提拔,坚持有才无德,坚决不用;有德无才,培养后再用; 有才有德,委以重用。新员工来到公司都要从基础岗位导购员做起,一些刚毕业的大学生不理解: 我们是大学生难道要当售货员? 公司始终坚持所有部门员工都要了解一线工作,所以无论你是财务人员还是行政人员,你都要了解公司的基本运营模式,了解公司的管理流程,日后才能更好地工作,更好地适应岗位角色。

面对新招聘员工通过轮岗培养后,公司了解到其适合岗位, 采取定向培养方式,对于一些应聘岗位与自身优势发挥不相符的员工,公司积极鼓励其朝着更适合自己的职业发展,使一些刚步入社会的大学毕业生找到自己正确的人生定位。

面对作为北京市人大代表,邱淦清在两会期间呼吁最多的, 不是自己企业的问题,也不是所在行业的问题,他把关注点放在了教育上,多次提出议案, 为发展教育事业鼓与呼,并身体力行支持教育:教育专项捐款近千万元,先后在齐齐哈尔市、乌兰浩特市等地建立珍贝希望中心小学,为那里的孩子解决上学难问题。2007 年至今, 公司每年拿出3 万元专款,资助北京崇文区东晓市社区贫困家庭,作为孩子上学专用款。2009 年在北京市崇文区建立“珍贝杯”教师奖励基金,每年出资50 万元,奖励教书育人的优秀教师。2009 年公司参加全国工商联组织的“红丝带基金会”, 每年捐款50 万元,用于艾滋病致孤儿童的学习生活专项款。2010 年2 月,公司通过北京市总工会送温暖基金会捐赠100 万元,用于帮助北京市贫困家庭子女上学。

    

坚守自我,他始终保持本色 

面对走进邱淦清办公室,最夺人眼球的不是气派的老板桌, 而是造型朴拙的茶海和搁满字帖的习字台,办公桌对面的整面墙被做成了书架;各种花草绿植,恰如其分地点缀在周边空隙处。在这里,你会不知不觉被墨香、茶香和书香所浸润, 内心也随之平静下来。

面对记者还没来得及寒暄,便被他热情地招呼到茶海前,亲自烫壶、置茶、温杯、冲泡, 分享着自己的珍藏——“淦清” 白茶。邱总爱茶,笔者早有耳闻。在浙江安吉大溪山有他500 亩茶园,每年上山亲自采茶、治茶。在旁人看来,这是躲避喧嚣的放松方式;对他而言,却是寻找自我茶性的一种探索。甚至在商业中寻求合作伙伴,他也以茶会友、以茶识人,正所谓“道不同不相为谋”。怪不得熟识邱总的人,都称之为“茶痴”呢。 

面对“品茶的过程也是静心的过程。心定下来了就不浮躁,就不会轻易受外界干扰,判断力也会增强。”他边分茶边说茶, 每一道程序如行云流水般顺畅。

面对习字、阅读和太极,也是邱总每天的必修课。据他本人讲,自己从来不午休,也极少睡懒觉,而保持精神饱满的休养秘诀就在于这“三味中药”。他说,习字可以凝神、阅读利于清明、太极有助静气。身心清净了,贪欲自然少了,整个人由内而外都会感觉更清爽,智慧也会随之提升。

面对不抽烟,不好酒,喜素食,这是他坚守保持多年的习惯,对餐桌上的浪费深恶痛绝。每逢出席各类活动,他都婉拒活动之后的宴请和采访,然后悄无声息地离开。采访中,他向记者透露了拒绝宴请的真实原因:“以前在外面吃饭,经常看见大量的剩饭剩菜,心痛不已。所以, 我不愿参加饭局,也很少组织宴请,从自身做起, 尽量减少制造浪费的机会。” 

面对在他的影响带动下,从珍贝员工到至亲好友,铺张浪费耍排场的少了,勤俭节约讲公德的多了;吃喝应酬吹牛皮的少了,修身养性学文化的多了。

面对采访进行了两个多小时,整个过程中,邱淦清始终保持专注和淡定,没有电话打扰,也没有下属来汇报,显示他企业治理的成熟。

面对谈及财富与成功的关系,他中肯地回答道: “我不追求做首富,我希望能成为首福。”他眼中的“福”,包括家人平安、自我提升、企业健康、国家昌盛。

面对他的理想目标是建立“幸福企业”,并为之不懈努力。他说:“一个国家也好,一个企业也好, 一个家庭也好,财富的增长与素质、能力、文化的提升有很大关联,如果仅仅是财富的提升, 自身的素质没有提高,这样的企业很难存活长久。所以人要不断地完善自己,就像我们的国家现在也提出了要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要提升自身的水平,才能得到国际社会的认可。” 

面对邱淦清一再表示,千万不要认为钱是万能的, 素质不高,有多少钱都不能赢得别人的尊重。

面对爱出者爱返,福往者福来。邱淦清以自己的理念和行为方式,探索着走向“首福”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