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斌:把公益播撒在希望的田野上

首页    企业 ● 人物    共富先进    董斌:把公益播撒在希望的田野上
创建时间:2024-08-05 13:37

文|曹原源

 

“要以公益心做农业,做百姓念念不忘的食品”,这是东莞市合福稻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董斌铭记于心、践之于行的一句话。

在他的公司里,每日凌晨,分拣机、包装线、冷藏配送……每一个生产环节上,员工都忙得热火朝天,俨然是现代化的车间流水线操作模式。合福稻每天都将与各地农民合作种养的新鲜农产品、农副产品直接从田间地头,配送到农贸市场、超市、企事业机关单位饭堂和千家万户百姓家里。“我们已建成从种植到加工、包装、产品设计,包括冷链运输以及销售,全方位可溯源的销售系统,建立起完整农产品产供销全产业链体系。”董斌告诉记者。

创业数十年,他深知财富来自社会,也应当回归社会。他深耕农业,做健康放心的食品;他扶持企业、拓展消费,以“造血式”帮扶带动产业稳步发展;他向贫困山区捐资助学,让美德的“种子”在孩子们心中抽穗拔节。“感觉为山区做些什么是一种宿命。”董斌把公益融入生活,举萤烛微光,汇成造福百姓的万千灯塔。

董斌在云南红河哈尼彝族自治州开展助学活动,走访资助43名困难家庭学生,并给500多名学生送去棉校服、棉被等爱心物资
 

 

心怀土地,做良心企业

1993年初,24岁的董斌辞去公职,从东北老家来到改革开放的热土东莞。他在大型鞋厂当过高管,也下海开超市当过老板,几年间获利上千万元。董斌感恩东莞带来的机遇,创业期间一直积极投身公益,“我喜欢做义工,也参加过汶川抗震救灾,人不能只为了钱活着”。

2009年,董斌决心转型做农业,斥资500多万元,在东莞市黄江镇创建东莞市合福稻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在辽宁开展种植工作。“我希望为人们提供安心放心的食材”,董斌说。

创业初期,不懂农业的董斌选择租赁土地、自己种植的生产模式,但小农思想导致投入产出比低,收成的麻布袋中更出现稻谷夹杂碎石的情况,南北气候差异一度导致运到南方的大米大面积腐烂,几年内他亏损了2000万元。为了挽回损失,董斌不得已以低于成本价的价格把仅存的大米当作鸡饲料出售。

接二连三的挫折一度让董斌打退堂鼓,他曾考虑过转型做高新技术企业,但一个老友告诉他,“做农业不能有功利心,抱着公益心才能走得远”。“虽然不是出身农民家庭,但我一直心怀土地,中国人的饭碗任何时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上,现代农业道路是未来农业发展的必经之路。”尽管做农业并非赚钱能力强的赛道,但做良心企业的初心让董斌在深耕现代农业的道路上义无反顾。

经过多方调研,董斌发现,随着工业化的推进,大部分农村劳动力转移到城市,农村偏远地区的土地大部分处于撂荒或小面积种植状态。“集约化生产、标准化运作不仅可以降低生产成本,还能提升产量,保证产品的稳定性。”于是董斌决定在我国东北、西北、西南等地区建立种植基地,以合作形式将零散的土地、农田集中起来,以科技手段播种、施肥、除草、收割,又建立农贸产品品质检测溯源系统,确保农产品合格达标和安全可靠。

他时常说,“我们要做百姓念念不忘的食品,希望大家都回家吃饭,打造一个全方位的健康绿色家园,令每个家庭都快乐。”

 

“造血”式合作经营扶企业“上马”

2015年前后,在“万企帮万村”精准扶贫行动号召下,在东莞市工商联 (总商会) 的指导下,董斌积极对接东莞市对口扶贫地区,对广东韶关、云南彝良、贵州铜仁等贫困地区农户、种植户进行助农扶贫,为当地农户提供种植技术指导、产品质量检测、产品销售等方面支持,同时也让山货下山,让市民能尝到新鲜的山货。

回顾在对口地区扶贫的点点滴滴,董斌反复强调“造血”二字。“实地走访大量贫困农户后,我觉得农村贫困成因可以归纳为主要两点:一是疾病积累导致的四处举债,让家庭陷入贫困的循环;二是贫困户满足感标杆低,单纯‘输血’只会导致‘等、靠、要’,无法让当地真正地摆脱贫困。”

“爱心一定要有目的,要有的放矢。”董斌认为,精准扶贫要培养当地贫困户自力更生的意识和当地产业的盈利能力。其中,“本土化”是合福稻农业团队助农扶贫的核心策略。

云南省昭通市彝良县被誉为“天麻之乡”,当地的小草坝天麻是世界地理标识性产品。然而药效好、个大、饱满的天麻非常抢手,瘦小、外形不好的天麻往往卖不出去。董斌发现了商机。他斥资140多万元,以51%的占股在当地收购了一家由大学生和传统收益传承人合伙开的小型面条厂,收购后,升级改造生产线,产能和品质都得到了大幅提升。紧接着,董斌因地制宜,收购当地天麻种植户种植的天麻,将成色好的打成浆做药膳,将次品削皮打粉制作面条。“农产品深加工后,有了更大的产值和附加值,大家种植的积极性高了。天麻面现在销售一直非常好,带动当地农民增加收入,有效解决了当地贫困群众就业难问题。”董斌说。

更新设备、增加产能只是产业扶贫的第一步。在董斌看来,巩固脱贫成果往往要帮助当地农户和种植户解决以下“痛点”:盲目种植、脱离市场和缺乏品牌意识。紧接着,董斌对产品进行品牌包装升级,进一步提升附加值,并通过企业多年打造的销售渠道销往全国各地,大大拓宽市场销路。将企业“扶上马”后,董斌每年减少5%-10%的股份,最终只保留5%以便与企业保持联系。

发展生态农业,走可持续发展之路,长期和“三农”打交道的董斌找到了种养殖结合的“生财之道”。“我们在贵州铜仁有一个稻蛙共作基地,我们拥有专业的水稻种植经验,当地有养田鸡的养殖户,我们教他们如何种水稻,这样,一片田地,既可以养殖青蛙,也能收获水稻。我们再帮助农户将水稻销售到东莞或珠三角地区,在提高农民养殖和种植积极性的同时,增加他们的收入,也能把更多更优质的产品输入到东莞。”

董斌随同东莞市工商联开展助农活动
 

消费扶贫拓宽增收渠道

2020年初,由于新冠肺炎疫情影响,韶关当地种植户及贫困户面临农产品滞销的困难,董斌以及其名下的公司与当地农户签订农产品采购合同,协助他们销售滞销农产品,并如期完成合同内容,为当地解了燃眉之急。

自2021年起,合福稻参与东莞对铜仁的东西部协作,相继在印江、思南成立分公司合作社。为整合铜仁当地农副产品产业,董斌打造2+N“产+销”运营模式,采用统一的质量标准、统一品牌、统一商标,通过“主品牌+系列商标品牌”的模式,有效帮助铜仁农副产品产业提升产品知名度和品牌市场竞争优势,形成了一系列具有地方文化特色和品牌效益的产品。

之后,董斌相继在云南昭通、广东韶关、贵州毕节、贵州铜仁、新疆库尔勒、青海格尔木、广西桂平等地区建立生产种植基地及分公司合作社,不断寻找和培养相关战略合作伙伴,带动当地产业持续稳步发展。

董斌从品牌提升、种植技术指导、产业质量检测、产品销售等方面对当地农户进行指导,帮助贫困户解决实际困难;他邀请农学院专家实地考察,测试土壤和水质,科学化选品和种植,以提高土地利用率;他发挥东莞“双万城市”的市场优势,邀请当地农业合作社和小微企业来东莞参观学习,增进对消费市场的感知;他为当地产品提供品牌设计和包装上的帮助,迎合消费者购买食品时“小、精、少”的喜好,打开农产品在城市的销路;他以线上线下多个途径打通从韶关、昭通到东莞的产销一体化链条,并形成产业合作的长效机制,增加当地的“造血”能力,助推帮扶地区农业稳定发展和农民增收,为当地乡村振兴战略落地行稳致远提供了充分的支持。

“感觉为山区做些什么是一种宿命。”董斌感慨道。

现如今,在东莞“万企帮万村”扶贫产品合福稻农业直销点,东莞市民可直接购买云南、韶关等地上百种特产。十年间,合福稻农业已成长为一家集农产品供应链、品牌孵化、农业项目运作、新电商和特色农产品展销于一体的现代综合农业集团。从精准扶贫到脱贫攻坚,再到乡村振兴,穿行于山间田头,躬耕于田亩之间,董斌探索走一条充分发挥农产品产业优势的精准扶贫之路。

2021年6月23日,在全省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东莞市合福稻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获得2020年广东省消费扶贫突出贡献单位荣誉称号。

董斌在贵州毕节开展助学活动

 

“公益早已融入我的生活”

即使在创业最忙碌艰辛的时期,有一个“爱好”始终令董斌无法割舍——做志愿者。多年来,董斌曾多次获得中国红十字会、广东省、东莞市的五星级志愿者荣誉,被称为“东莞好人”。

2003年,董斌无意在央视一档节目报道中看到一个脑瘫儿童,他“冒昧”地打电话到央视,找到了当时报道的记者:“我能帮孩子做些什么?”对方说,孩子正在办理入院接受治疗,缺住院费约3000元。董斌当时的月薪大概2000元。但他二话不说,就向那个孩子捐了3000元。自此,他开始踏上公益之路。

2008年,董斌创办了东莞市“爱心启航”公益服务中心,主要从事照看孤寡老人、助残、助孤、助学等公益活动,参加多地自然灾害的救援及后勤保障工作。 “做公益,热情很重要,但光有热情还不够,还得学会做公益的技能。”为此,他还牵头成立了东莞市首支名为“爱心启航”的民间水上救援队,进一步补强专业队伍,加强水上知识的宣传、救护培训。萤烛微光,汇成万千灯塔,目前队员已从1人变成近3000人,如董斌所愿,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公益行业,让城市更加温暖。

2011年盛夏,一名来自青海的女子因丈夫骑摩托车出车祸打电话到东莞红十字会求助,因为语言沟通存在障碍,红十字会向常年前往青海助学的董斌求助,董斌立即前往医院给予帮助,伤者一个月后正常出院。后来夫妻俩回到东莞开饮食店,跟着董斌加入志愿者队伍,行走在慈善的路上。受助者成了施助者,这让董斌十分欣慰。

2023年暑期,在东莞合福稻的办公室,出现了令人动容的一幕。一群来自山区的孩子穿着新衣服,在认真读书、写作业。“这是我在东西部协作项目中,从东莞的对应城市贵州铜仁带回来的孩子。”董斌对记者说,“当地有很多家庭极其贫困的孤儿和单亲孩子,冬天,外面下着大雪,墙面只有一扇透光的窗户和没纱的窗帘,屋里只能放一个床板、一张板凳,孩子们就在床板上睡觉了。看孩子们交流时目光躲闪、声音微弱,就想着要把他们带出大山看看外面的世界。”

董斌开商务车带孩子们逛凤凰,带他们乘高铁到东莞参观旅游景点,观看革命题材的电影,还安排助理担任辅导员给孩子们授课,课余时间,就腾出会议室给孩子们当教室写作业,还联络当地小学、初中,组织孩子们交流,为孩子们提供食宿。以善意善举传播真善美、传递正能量,必将带动更多人向上向善。几年来,董斌带领东莞的企业家、义工资助当地儿童,每年向他们捐赠2万余册图书,几百套校服、电脑、书桌。后来,董斌时常收到孩子们的感谢信,觉得非常欣慰。“公益,不一定说是要做得轰轰烈烈,随手公益,能做多少就做多少,公益早已融入我的生活。”董斌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