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两会上的 “民营经济声音”

首页    政策 ● 理论    理论研究    全国两会上的 “民营经济声音”
创建时间:2022-07-06 09:24
2022年全国两会上,中央领导同志和有关国家部委负责同志在不同场合对民营经济发表重要观点,现节选如下。

要持续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加快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对各类企业一视同仁,依法保护企业权益,更大激发市场活力和社会创造力。

——3月6日,李克强在参加经济界委员联组会时的讲话


近十年,国务院每年都要召开一次全国性的推进“放管服”改革、优化营商环境的会议。我也注意到,今年开年第一年,许多地方都围绕改善营商环境的主题来开会。可以说“放管服”改革是为市场主体改良生长的土壤,减税降费是为他们施肥浇水,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是要推动更多的市场主体能够生根发芽。只要我们把人民的创造力发挥出来,把市场主体的活力激发出来,大家可以想象经济的生动局面。但政府必须进行刀刃向内的改革,不能让政府部门围绕着自己的权力在转,而要通过改革,让市场主体层出不穷、生机勃勃。

触动利益是比触动灵魂要难的。但政贵有恒,这些年我们持续推进市场化改革、推进“放管服”改革,有1000多项行政许可被下放或取消,非行政许可退出历史舞台。过去办企业拿执照要几十天的时间,多时上百天。现在在全国范围内平均4天,最少的地方1天。现在大约9成的政务服务是网上办、掌上办、异地办、不见面办。实际上这是在打破利益的藩篱,使惠企利民突破了传统的思维,惠企利民的措施我们会继续推进下去。

这些年通过营商环境不断改善,我国市场主体已经达到1.5亿户,比十年前净增了约1亿户,主要是民营市场主体,其中个体工商户达到1亿户。可不要小看个体工商户,他们是一头连着众多人的生计,一头连着大众的消费。我在政协讨论时,那些企业家就说,如果没有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打通微细血管,那大中企业甚至国企央企都动不起来。

大家到经济发展好的地方看一看,那里都是改革力度大、营商环境好、市场主体多,所以经济蓬蓬勃勃。当然,我多次强调,“放”“管”是并行的,“放”不是放责,“管”是政府必须履行的职责。“放”也不是放任,对那些假冒伪劣、坑蒙拐骗等行为要坚决打击,尤其是对一些涉及人民生命健康和群众利益的,像食品药品、安全生产、金融等领域,要加强监管,违规违法的必须惩处。现在新业态新模式也在不断变化发展,我们要不断完善监管规定和方式,使市场主体真正在公平公正的环境中竞争和发展。

——3月11日,李克强在记者招待会上回答新华社记者关于“政府在优化营商环境、激发市场活力和创造力方面还会做哪些努力”问题时作出上述回应


我们说共同富裕,那是要共同奋斗的。对外开放政策中国没有变也不会变,而且我们的外商投资法都有明确规定,要说变只会向有利于扩大开放、有利于投资贸易的方向发展。

外商来华发展了自己,也给我们带来了投资、销售渠道,带来了我们需要的商品,对大家都有利,我们为什么要限制呢。刚才我讲到“放管服”改革,就是强调要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反对垄断和不正当竞争,防止资本无序扩张,目的还是要给依法经营的企业撑腰打气,确保各类所有制企业、内外资企业一律平等发展、公平竞争。当然,也希望企业在发展当中都是规范健康的。

——3月11日,李克强在记者招待会上回答日本共同社记者关于“外国资本则担心因为共同富裕的目标,中国政府会不会进一步加强对企业行为的限制”问题时作出上述回应


民营经济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离不开民营经济的贡献。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中共中央高度重视民营经济健康发展,十分关心民营经济人士健康成长。百年变局叠加世纪疫情,经济发展方式深刻转变,给民营企业经营带来了多重压力,但困难更多是行业性的而不是全局性的,是短期的而不是长期的,民营经济整体实力、创新活力、抗风险能力都在增强,发展前景向好。形势越是复杂严峻,越要对党的大政方针充满信心。我国基本经济制度不会变,“两个毫不动摇”不会变,改革开放大方向不会变,这是由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略决定的,是由宪法和法律保障的。任何否定和怀疑基本经济制度的言行都不符合党的大政方针,都不要信、不要传。各地区各部门要主动作为、靠前服务,把支持民营经济健康发展的各项政策措施落到实处,扎实解决企业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统战部门要倾听民营企业呼声,反映民营企业诉求,加强思想政治引领,及时回应社会关切,增强企业发展信心。政协委员要发挥自身优势,协助党和政府多做宣传政策、解疑释惑的工作,多鼓团结奋斗、共促发展的干劲。

——3月6日,汪洋在参加民建、工商联界委员联组会时的讲话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

何立峰 (全国政协副主席、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任)

宏观经济有“三驾马车”之说。一是消费,目前因为疫情受到抑制,正在稳步恢复。二是外贸净出口,出口已经近20个月保持两位数增长,今年以来继续保持比较快的增长势头。三是投资,投资既利当前,也为今后经济社会发展夯实基础、提供动力。做好今年投资工作,重点有几个方面。

首先,精准把握投资重点。一是“十四五”规划确定的102项重大工程。这是个“大套娃”,目前已分解出2600多个项目,正在稳妥有序地推进实施。二是基础设施补短板、推进“双碳”领域项目、发展新兴产业、推进老旧设备更新等。三是实施新型城镇化。重点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新型城镇化,特大城市要瘦身健体,大中城市要补齐短板。四是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包括养老、托育、教育、医疗卫生等领域投资。总之,在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的过程中,投资机会很多,关键是投向要精准,项目安排要精准。

其次,多渠道筹集资金。要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今年安排中央预算内投资6400亿元,比上年增加300亿元。今年与去年一样,安排了3.65万亿元的地方政府专项债券。去年地方政府专项债券有1.2万亿元左右在四季度发行,实物工作量大部分将在今年体现。同时,各家银行机构为企业增加中长期贷款,各类减税降费措施也有利于促进企业加大投入。我们希望通过政府投资和金融支持,带动市场主体加大社会投资。

第三,狠抓项目落地实施。这是我们正在做的一项重要工作。推动已经在建的项目加快建设进度,尽快竣工投产一批。推动正在开展前期工作的项目加快进度,尽快开工建设一批。同时,请各地方各方面谋划一批新的项目。这样就会形成谋划一批、在建一批、竣工投产一批的良性循环。

——3月5日,在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举行的“部长通道”采访活动上,何立峰在回答经济日报记者关于“2022年国家发改委将如何做好稳投资相关工作、将从哪些重点领域发力”问题时作出上述回应


王志刚 (科学技术部部长)

企业是市场主体,我们走创新驱动发展的道路,企业这个市场主体必然要成为创新主体。改革开放四十多年,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企业在创新能力、创新水平、创新贡献上已经有很大的提高,在创新决策、创新组织、创新投入、创新成果的转化方面都做了大量工作。

首先从投入方面来看,去年整个全社会研发投入是2.79万亿元人民币,其中76%是企业投入的,这个投入强度非常大。二是在创新成果的转化方面,刚才讲3.7万亿元的技术合同交易额,其中90%来自企业。三是在研发组织方面,国家重点研发计划79%是由企业牵头或者企业参与的。同时,高铁、5G、核电、新能源汽车以及科技冬奥、抗疫,很多都是企业在其中发挥着牵头或者主力作用。同时还有一个趋势,原来企业更多的是技术改造,现在在技术创新、基础研究、原始创新方面,企业也逐步成为主力。

下一步,企业成为科技创新的主体方面还有很多工作要做。这也是科技部以及国家要持续做好的一件事情。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高科技企业要成为市场经济主体的关键力量。要让企业承担更多的科技项目,让企业能够有更好的政策环境。要引导企业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四个面向”要求,既考虑国家导向,也考虑企业发展,也考虑市场回报,在这几方面能够实现共赢。要鼓励企业聚集更多的人才,在产学研联盟中发挥牵头作用,能带着更多的大学、科研院所以及中小企业一起来搞创新。

要强调的是,创新不问出身,不管是大企业、中型企业还是小企业,不管是国有企业还是民营企业,都能作为创新的主体,只要自己能够有这个能力,就会在国家层面上提供机会。对科技型大型企业,重点是怎么样牵好头,怎么样当好盟主、当好链长。对中小企业,重点是怎么能够在科技创新方面、在专门产品方面有自己的特长,通过科技创新能够不断进步、不断发展。

要通过国家高新区来推动高新技术企业的发展。国家高新区从中关村开始,已经发展三十多年,发展数据非常可观。刚才讲企业占整个全社会研发投入的76%,国家高新区内企业的研发投入占全国企业研发投入的50%。在国家高新区里的人均劳动生产率是全国平均水平的将近3倍,万元工业增加值能耗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1/3。还有一些数据,说明高科技企业必然产生高质量发展。在这方面,我们共同关注,共同为高科技企业、为企业的发展创新营造更好的生态环境。

——3月8日,在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举行的“部长通道”采访活动上,王志刚在回答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关于“科技部将采取哪些措施进一步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加大对企业尤其是科技型中小企业的支持力度”问题时作出上述回应


徐晓兰 (全国政协委员、工业和信息化部副部长)

加大政府扶持力度,惠企政策落到实处

中小企业好,中国经济才会好;中小企业稳,宏观经济大盘才会稳。为帮助中小企业有效应对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我们要进一步加大助企纾困力度,释放更多政策红利,同时坚持纾困和培优两手抓,努力推动扩大总需求,为中小微企业稳预期提信心创造宏观条件。

我部将把宣传好、解读好、落实好这些惠企惠民政策,作为当前大事要事抓好抓实抓细。3月份将在全国范围启动“一起益企”服务行动,3月当月服务中小企业300万家(次)以上,全年累计服务3000万家(次)以上。每年6月,是“中小企业服务月”,我们会组织地方送政策、进园区、进企业,还要加强法律咨询和服务,增强中小企业的风险防范能力,通过多种维度提升中小企业的能力。

鼓励中小企业创新,助力高质量发展

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是中小企业群体中的优秀代表,是高质量发展的标志。工信部分四个梯度培育优质中小企业,第一个梯度是量大面广的创新型中小企业,第二个梯度是“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第三个梯度是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第四个梯度是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目前,已培育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4762家,带动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4万多家,入库企业11.7万家。

中小企业要真正成为“专精特新”企业,从发展目标上,要以成为细分领域掌握独门绝技的“单打冠军”“配套专家”为目标,专注并深耕产业链某一环节或某一产品。从发展路径上,要发挥中小企业优势,进一步强化创新。“专精特新”的灵魂是创新,无论身处什么环境、面对什么发展形势,都要始终坚持从创新找出路、想办法、谋发展。从发展结果看,要实现从相对低附加值、低技术含量、低质量、弱品牌走向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高质量、强品牌,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

“十四五”期间,将通过中小企业“双创”带动孵化百万家创新型中小企业,培育十万家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万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千家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逐步构建起“百十万千”的优质中小企业梯度培育体系。2022年,国家层面拟新培育3000家左右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带动各省扩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培育规模,同时全面启动创新型中小企业培育工作,并针对不同群体企业的发展阶段和需求,分类施策,精准扶持。

——3月7日,徐晓兰在做客中国之声两会特别节目《央广会客厅》时,详解关于促进中小企业稳定健康发展新举措时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