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碗要装中国粮 中国粮要用中国种

首页    政策 ● 理论    政策解读    中国碗要装中国粮 中国粮要用中国种
创建时间:2021-02-11 14:10

——2020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解读

文|李秀江

  2020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恰逢“十三五”收官、“十四五”开局的关键节点,在新冠肺炎疫情加剧,全球经济衰退的特殊背景下,这次会议围绕构建新发展格局,部署了2021年要抓好的8项重点任务。其中,“解决好种子和耕地问题”引人注目。

  回顾党的十八大以来,这是首次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层面提到种子问题。

粮食安全的前提是种子安全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保障粮食安全,关键在于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要解决好种子和耕地问题。加强种质资源保护和利用,加强种子库建设。有序推进生物育种产业化应用。开展种源“卡脖子”技术攻关,立志打一场种业翻身仗。

  粮食安全事关国家的根本安全,在当前形势下,部分国家限制粮食出口,这进一步凸显了粮食安全的重要性。

  然而,一直以来,我们更关心如何提高粮食产量,却忽略了种业的创新。很多人都强调粮食安全的重要性,但很少有人强调粮食安全的前提是种子安全。

中国是粮食生产大国,也是种子需求大国,但我国种业的整体竞争力并不强。当前种业市场已经形成国外企业寡头垄断的格局,比如2012年世界种业十强公司销售额达270多亿美元,占全球种业市场份额的61%,其中前三强种子公司(孟山都、杜邦先锋、先正达)销售额达200多亿美元,占比超过44%。而2012年中国种业前十强销售额共106亿元人民币,占全国种子市场份额的10%。

  最让人担忧的是,国内许多地方品种正在快速消失。据第三次全国农作物种质资源普查(2015年1月1日至2020年12月31日)初步调查,在湖北、湖南、广西等六省份375个县,71.8%的粮食作物地方品种消失,其中不乏优质、抗病、耐瘠薄的特性品种,种质资源保护面临新挑战。

  经过多年的发展,虽然我们的种业发展取得了一些突破,比如我们的农作物良种覆盖率在96%以上,自主选育品种面积占比超过95%,畜禽核心种源自给率超过75%。

  但即便如此,很多种子对国外的依赖度仍然很高。比如我们最常见的玉米、马铃薯等,部分种子还是依赖进口。再比如许多蔬菜品种高度依赖进口,像辣椒、胡萝卜、茄子、番茄、洋葱等这些最常见的蔬菜,很多都是选用国外的种子。

在全国最大的蔬菜集散中心山东寿光,80%的种子要依赖进口,市场上有个不成文的规矩,进口的种子按粒卖,国产的就是论斤卖,一款荷兰甜椒种子每公斤能卖到10万元以上……

  《2019年中国种业发展报告》显示,2018年,我们进口农作物种子7200余万公斤,进口额约4.75亿美元,其中蔬菜种子进口额2.28亿美元,来自近50个国家和地区。

  种子受制于人是非常可怕的。阿根廷就是一个例子,1996年,阿根廷引入了美国孟山都公司的转基因大豆,孟山都一开始放任当地农民种植,短短数年转基因大豆便占领了阿根廷99%的市场,阿根廷每年靠出口大豆能赚200亿美元,但大规模单一地种植大豆导致了数十万农民离开土地,大片森林被砍,还摧毁了阿根廷的奶牛农场。    

  然而就在此时,美国的孟山都公司突然连本带息向阿根廷征收专利费,导致了阿根廷经济遭受重创。

国内育种研发相对落后

  “一粒种子改变世界”,种子是农业的“芯片”。种子是粮食主权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我们虽然一直也发展种业创新,但自主创新水平,特别是核心技术创新水平,与发达国家还有很大的差距。国内种业市场普遍的问题是模仿抄袭严重,核心种质创制数量少,品种同质化问题十分严重。

有专家指出,当前跨国种业已进入“生物技术+信息化”的育种4.0时代,而我国仍处在以杂交选育为主的2.0时代。不仅如此,在可以自主创新的领域里,我们又有一部分种源要从国外引进。如果一旦没有了种源,我国的自主创新就要“卡脖子”,无法继续推进。

  另外,与农业一样,种业的利润较低,一些种子企业大多规模不大。小企业实力有限,很难连续数年精心培育一个品种。再加上国内对种业企业的研发投入较低,规模发展受限。而科研投入方面,美国孟山都公司2012年科研投入15.7亿美元,中国前50强企业投入共计人民币12亿元。

  育种是一个长期工作,但目前育种项目支持大多是短期的,连续性很差。比如,许多种质培育并不是一年就能结束的,而这时如果突然结束,往往会造成种质资源丢失,一旦丢失便很难恢复。

  所以,建立国家和省级的种质资源库,加强对自然物种和优质传统种质资源的保护,是开展种源“卡脖子”技术攻关的基础,也是种子技术攻关的应有之义。

同时,实行现代生物工程技术种子和自然淘汰筛选培育优良种子并行的制度,应作为一项长期的基本策略。

  总的来说,我国种业自主创新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差距,有些品种单产水平还有较大提升空间,核心技术原创不足、商业化育种体系不健全。如果我国种业不能及时补上研发短板,那么我国的“菜篮子”“米袋子”就可能受制于人。

小种子能做出大文章

  解决好种子问题,是14亿中国人的强大内需,也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必然要求。

  中国与国际种业的差异,离不开国情。粮食安全,特别是主粮的供应,必须牢牢把握在自己手中,但我国的土地资源有限,这是一直要强调守住“18亿亩耕地红线”的原因。此前,我国农业面临一个艰难的抉择,为了保证主粮安全,不得不战略性地放弃大豆等非主粮作物。

  目前,我国大豆消费主要依赖进口。从巴西、美国、阿根廷进口的转基因大豆的到港价格,比国产的非转基因大豆,便宜1/3。国产大豆成本上的劣势,使得我国大豆进口依赖度常年维持在80%以上,进口大豆一般会被用于生产豆油和豆粕。

豆粕虽然不直接供人食用,但它和玉米一样,是动物饲料的重要成分,豆粕是蛋白质的来源,玉米是能量的主要来源。遗憾的是,国产玉米的处境跟大豆一样,成本上的劣势导致我国玉米对外依赖度也非常高。

  简言之,中国人要想吃肉,就得有足够的大豆和玉米,但这两种作物大量依赖进口。相比之下,袁隆平院士培养的超级水稻,在世界范围内处于领先地位。

当前我们面临的一个事实是,我国农作物种质资源多来自国内,育种群体遗传基础狭窄,选择空间有限。我国畜禽遗传资源占全球的1/6,但鉴定选育工作还处于起步阶段。专家指出,我国农作物育种规模化组织化程度低,商业化育种体系不健全,生猪、奶牛等畜禽品种多世代持续规范的性能测定和选育体系亟待健全。

  专家建议,一方面要建设好种子库,为粮食安全储备好种质资源,保护种质的生物多样性,避免种质资源的遗失;另一方面,要进一步加大自主知识产权种子的比例,关系到国计民生的重要种子要牢牢地掌握在中国人的手中。

  事实上,几十年来,我们为了争取种子自由也做了许多努力,2018年全球十大种子巨头营收排行榜上9家都是国外企业,唯一的一家中国种子企业——隆平高科,就是袁隆平院士发起成立的,靠在杂交水稻、杂交玉米、杂交辣椒种子领域取得的成就,在全球种业成功占了一席之地,打破了国外巨头的垄断封锁。

这是我们需要继承和发扬的——小种子,是可以做出大文章的。

占领种业创新这个农业科技的制高点

  农业安全很大程度上表现为种子安全。一些重要品种如果过分依赖国外,一旦发生“断种”,就会威胁国家农业安全。

种业创新是农业科技创新的核心问题。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种业发展取得了明显成效。这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要求加快技术创新,重点是强优势、补短板、破卡点。

  我国种业要突破“卡脖子”问题,首先要坚持技术创新。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关键核心技术是要不来、买不来、讨不来的。目前,我国每年通过的种子审定品种很多,但很多过审的品种存在低端、重复的情况。种业要突破“卡脖子”问题,必须加大科研力度,产学研用协同创新,要大力推动高校院所的育种技术、种质创新等基础性、公益性育种研究,研发突破性的品种,追赶国际水平。

科技创新更要依靠制度创新,要充分发挥市场在种业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突出以种子企业为主体,推动育种人才、技术、资源向企业流动,鼓励企业充分调动科研人员的积极性,保护科研人员发明创造的合法权益,促进产学研结合,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构建商业化育种体系;支持企业的应用性研究及其商业化运作,双轮驱动种业科技创新体系。

  同时,重点扶持种业龙头企业的发展,遴选一批创新强、潜力大的育繁推一体化企业,支持产学研深度融合,促进技术、人才、资金等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使之尽快成为我国种业创新的战略力量。同时要积极推进“放管服”改革,加大种业知识产权保护力度,为种业创新发展营造良好的环境。

  从种质资源来看,我国虽然本土种质资源丰富,但创新利用效率并不高,我国虽然是种质资源大国,但却不是种质资源强国。从研发和生产来看,我国科研育种人员有很多,但产出转化效率却不高,科研育种和产业发展还存在着“两张皮”现象。

  究其原因,一方面是技术攻关需要投入高额的成本,另一方面则是即便投入高额成本和时间,也未必能够得有效转化,这就使很多企业不愿意去投入。

  所以,振兴民族种业,打一场漂亮的种业翻身仗,一定要发挥企业的创新主体作用,关键还是要不断深化相关领域的改革,通过合理的激励机制,以市场来融合科研机构和企业,只要有充分的市场回报,企业和科学家一定会形成自主联合,这就需要制度的创新来引导、鼓励和支持。

  坚守粮食安全底线,一定要将种子牢牢抓在自己手里,这才是真正的安全。


(作者系《中国民商》杂志执行总编)